英國和美國正式達成一致結成攻守聯盟,對蘇聯來說壓力就比較大了。因為從實力上說,英國和美國相加幾乎佔據了世界一大半的工業和經濟能力,如果在算上同是北約國家的法國,那英美法的這個聯盟體系幾乎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了。
在看看蘇聯這邊的盟友,幾乎就是一群窮兄苦弟,帶著這一群苦哈哈怎麼跟英美法等高富帥鬥呢?
反正從實力上說,差距確實很大,如果蘇聯任由這個圍剿自己的聯盟出現了,那確實是比較危險的。只不過李曉峰怎麼會束手待斃呢?在國際社會合縱連橫是必然的套路,不按這個套路來,真心是隻有死路一條。
李曉峰不想作死,所以在英美不斷走近的時候,他也開始了提前佈置,拆散英美之間的聯盟關係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所以在這方面李曉峰就沒有白費力氣了。但是在北約集團中不止有英美,還有一個看上去不是那麼重要的法國。
說起來法國也是奇葩,二戰末期同蘇聯的走得比較近,一度是狠狠地坑了英美,但是隨著經濟不景氣和戴高樂的下臺,情況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開始拋棄蘇聯投入了美國的懷抱。這讓戰後初期蘇聯和法國之間的很多協議都無疾而終,讓李曉峰的大部分努力都化為了泡影。
不過李曉峰當時並沒有太著急,因為他太瞭解法國人了,往好了說法國人很浪漫,辦事情比較情緒化,但是往壞了說法國人就比較浪了。尤其是戰後這一段時間,因為二戰贏得比較窩囊,所以法國人的民族情緒比較激動,凡事只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高度,那就等著看好戲吧!
看什麼好戲呢?自然是美國人的好戲,之前有說過美國援助法國的根本目的不是幫助法國重新崛起,而是想控制法國。馬歇爾計劃的本質其實就是為了控制歐洲。法國第四共和國是全面接受了美國的所謂援助,法國付出了一定代價獲得了救命的錢。
按道理說這是可以接受,但是法國驕傲的老百姓卻不這麼看,從後來的民意調查就能看出,法國老百姓是歐洲少有的認為美國的援助並不是幫助法國恢復經濟的根本原因,反而認為正是因為接受了美國的所謂援助導致了法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和自主。
你瞧瞧法國人真心是不太買美國的賬的,實際上法國人誰的賬都不買,驕傲的他們只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實際上從一開始法國人就對這個第四共和國沒啥好感,要弄清楚這一點首先就要看看這個第四共和國是怎麼誕生的。
應該說第四共和國從誕生之初就很畸形,1945年10月,法國舉行了戰後首次公民投票,絕大多數公民.主張放棄1875年憲法,重新制訂一部新憲法。
但法國人到底需要一部什麼樣的憲法呢?這其中就有相當的分歧,比如當時身為臨時政府首腦的戴高樂將軍,極力反對在法國實行多黨制與議會制,認為這樣將導致國家政權的軟弱無力。他主張透過全體公民投票表決透過一部新憲法,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由總統獨攬一切大權,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只不過戴高樂的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戴高樂根本控制不住形勢,在抵抗運動中崛起的法國*、社會黨和人民共和黨,在1945年10月的制憲議會選舉中獲得許多選票和席位,成了議會中的三大政黨。
而戴高樂雖為政府首腦,但在議會中沒有力量。而制憲議會中的各黨派也不贊成戴高樂的主張,它們要求建立擁有最高權力的議會,成立一個多黨議會制的共和國。甚至戴高樂的主張也未能得到法國人民的支援。罹遭戰爭苦難和德國法西斯壓制的法國人民,戰後渴望自.由,要求獲得更多的自.由,對於加強政府權力的主張存在著強烈的抵制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泳戴高樂的話說法國又“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議會主義的老路。”
這麼說吧,這個第四共和國其實跟第三共和國沒有太大的區別,幾乎就是第三共和國的復刻版。更關鍵的是這個第四共和國推進的修憲結果也並不理想。1946年10月透過的新憲法並沒有被法國人所廣泛接受,這部憲法其實是勉強被透過的,根據投票的結果,大約有900萬法國人贊同新憲法,而有800萬反對這部新憲法,另外還有800萬人棄權。
用戴高樂的話說,法國人對新憲法的態度就是:“三分之一的法國人聽天由命,三分之一的法國人反對,三分之一的法國人根本不瞭解。”
圍繞著這麼一部低支援率的憲法打造的政治制度自然也是不會討法國人喜歡的,根據新憲法,法國是議會制共和國,議會的權力相當的大,那麼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