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679

1952年註定了是一個將要改變的年份,這一年是世界各國大選換屆的年份,在英國丘吉爾捲土重來,以77歲的高齡再次當選為首相。而在美國總統競選也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隨著艾森豪威爾宣佈競選併成功的被提名為共和黨候選人,這場大選就變得相當有意思了。

對共和黨來說,這是終結民.主黨二十年統治的最好機會了,羅斯福已經死了,杜魯門又沒戲了,輪也該輪到共和黨執掌天下了。尤其是他們成功的拿下了艾森豪威爾這個大英雄,有艾森豪威爾這塊響噹噹的牌子,民.主黨拿什麼跟他們爭?

民.主黨人的想法很正確,這一屆大選確實懸念不大,因為雙方候選人的差距比較大,誰聽說過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而誰又不知道艾森豪威爾?

反正看上去是聽沒有懸念的,當然其實中間並不是完全沒有波折,主要的波折就出在了艾森豪威爾的選擇上。在艾森豪威爾決定參選之前,這位的黨籍並沒有著落。

可能在某些同志看來這太不可思議了,入黨不是一件挺嚴肅的事兒嗎?艾森豪威爾一把年紀了這個事兒怎麼會沒有著落?早幾十年他幹啥去了?

這個事兒只能說國情不同,也許在蘇聯入黨的最好時機也就是二三十歲的時候,大部分黨員都是在這個年齡段入黨的。但是在美國不一樣,如果不是下定決心要從政,很少有人會小小年紀就入黨。對於一般的美國人來說,入黨啥的離他們太遙遠。他們可能傾向於或者喜歡某個黨派,當不一定代表他們就會積極加入那個黨派。

艾森豪威爾就屬於那種比較普通的美國人,他的出身很一般,早年立志從軍時恐怕也沒有想過什麼政治方面的事兒。而且實話實說,艾森豪威爾這一代美國軍人並沒有趕上好時候,剛剛打完一戰,元老院就大裁軍放馬南山,一度艾森豪威爾的飯碗都可能保不住,還是巴頓找關係給他謀了一個麥克阿瑟副官的職務。

整個三十年代,艾森豪威爾恐怕也沒有想過在政治上有什麼建樹,雖然當時的他在軍事能力上就不算突出,而是組織能力很強,尤其是善於跟政治打交道。

反正那時候的艾森豪威爾恐怕也沒有想過自己今後會當上美國總統,自然的政治理念也無從談起。可能他當時比較認同共和黨的理念,但是他是絕對不會表現出對共和黨的傾向,畢竟當時的美國總統是羅斯福,這位可是鐵桿的民.主黨人。而一個共和黨背景歐洲盟軍總司令可能會讓總統不喜,艾森豪威爾只要稍有有一點政治智商就應該選擇中立,不表態才是最佳選擇。

應該說這種不表態讓艾森豪威爾受益頗大,因為我們能看到二戰結束之後共和黨依然沒有什麼起色,幹不過羅斯福不說竟然還幹不過杜魯門,簡直是丟人之極,而且每一次共和黨在競選結果出來前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輿論和民調看好,但就是沒辦法登上那個寶座,簡直能氣死人。

連續輸了二十年之後,共和黨內部要說沒有危機感那真心是假的,所以對於新一次大選他們是志在必得,所以也是拿出了最好的籌碼籠絡候選人。

可能有同志會奇怪,一個黨派還需要籠絡候選人?這太驚悚了吧?說倒了吧?從來都只有個人巴結集體的,怎麼能反過來?現在偏偏就反過來了,因為之前共和黨一輸再輸,實在是丟臉之極,所以他們就必須找出一個聲望高、形象好的眾望所歸的候選人跟民.主黨打擂臺。而這一類的候選人,在共和黨籍的黨員中暫時還看不到,也就是說共和黨必須臨時抓一個“外援”來幫忙。

不要以為這很奇特,看看後世川普跟希拉里的競選之爭,最開始川普明確了自己的共和黨籍嗎?這麼說吧,最初的川普更像個無黨籍人士。甚至他後來明確了自己的共和黨籍之後,共和黨內部不是也有一大幫人不買賬麼。

對美國的兩黨政治來說,總統候選人的黨籍問題真心不是那麼重要,只要候選人有足夠的聲望能拉來選票兩黨都會無條件的歡迎。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對於當年的共和黨人來說,自然是瞪大眼睛在國內搜尋合適的候選人,很快艾森豪威爾這邊扭扭捏捏半遮半掩的就表達了同共和黨接觸的意思。而對於共和黨來說,艾森豪威爾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總統候選人,民眾形象好,威望又高,還是二戰中的統帥大英雄,更重要的是艾森豪威爾在政壇還有相當的人脈,就憑這幾條誰能和他爭?

那麼我們要問,艾森豪威爾為什麼要選擇共和黨呢?實話實說共和黨能給他的民.主黨一樣能給他,選擇民.主黨不也是一回事嗎?

不得不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