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認為哪兩個目標更有價值呢?頭一個就是前面曾經提到過的納爾維克,作為德國進口鐵礦石的關鍵節點,摧毀了納爾維克港,德國的工業生產,尤其是軍火生產將遭受沉重的打擊。而第二個關鍵的目標就是克納本鉬礦。
瞭解一點二戰戰史和冶金知識的朋友都知道鉬元素的價值。簡單的說吧,鉬能提高合金的高溫效能、耐磨性和抗腐蝕性。比如說合金裝甲鋼,缺少了鉬那韌性就慘不忍睹。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的虎王坦克,按道理說以虎王的體重以及正面裝甲厚度,在二戰中也算是首屈一指的了。可是蘇聯紅軍繳獲了虎王在庫賓卡經過實彈射擊之後,卻認為虎王的防禦真心是虛有其表。
其裝甲質量跟虎和豹相差甚遠,根本就是黑心包子。按理說以德國人精工細作的性格,不至於拿這種豆腐渣裝甲湊數,其關鍵問題就是缺了鉬!
德國幾乎沒有什麼稀有金屬,比如說鉬就完全需要進口,其中德國的鉬主要就是從挪威的克納本鉬礦獲得。所以說希特勒入侵挪威真心不是拍腦袋做出的決定,鋼鐵和鉬都得靠這個不靠譜的國家,不拿下他怎麼能行呢?
在二戰中,為了摧毀德軍的鐵礦石和鉬礦來源,盟軍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比如1943年11月7日,美國第八航空隊的158架遠端轟炸機就造訪了克納本,幾乎一口氣炸平了整個礦區。其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德國的鉬礦來源被切斷,裝甲質量瞬間變水,只能拿水貨虎王去拼紅軍越來越強悍的坦克,結果自然不妙。
李曉峰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教德國佬怎麼做人,直接搞定克納本鉬礦以及摧毀納爾維克港。在他看來。轟炸這兩處屬於代價小和效益高的典型。
那麼紅軍有能力攻擊這兩處設施嗎?應該說有,比如說納爾維克港,之前在挪威戰役中。紅軍可是搶了老大一塊地皮,在納爾維克北部駐紮了相當數量的地面部隊(一個極地步兵軍。以及一個裝甲旅和一個騎兵師),可以從地面直接發起對納爾維克的進攻。
當然,也必須看到,納粹在挪威也駐紮相當力量的地面部隊(比紅軍還稍微多一點),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後,兩軍沿著69度緯線構築了嚴密的工事,呈現對壘狀態。
一戰的經驗充分說明戰壕戰並不是那麼好打的,而且紅軍所處的維度比較高。補給相對又比較困難,直接發動地面攻勢勝算不大。不過利用空軍做文章還是行得通的。
比如說在特羅姆瑟就有紅軍的海空基地,該基地不光駐紮有海軍的部分驅逐艦和巡洋艦,還駐紮有強大的海軍航空兵。納爾維克完全在蘇-1和ro-2的攻擊半徑之內,而且哪怕是短腿的雅克-1也能全程掩護攻擊機和轟炸機。
更何況,為了進行巴巴羅薩作戰,德軍從各條戰線上抽走了精銳的部隊,挪威的德國空軍相對比較弱,而且裝備的機型偏老舊,戰鬥機大量都是bf-109d型。而最新的fw-190更是不見蹤跡。
不過,僅僅依靠海軍航空兵的力量去摧毀納爾維克似乎有些託大,畢竟海軍的攻擊機和轟炸機載彈量有限。而且數量比較少。想要徹底的摧毀一個港口,那點兒數量不夠,而且納爾維克的地面防空還是比較強大的。
按照李曉峰的設想,海軍航空兵和空軍的遠端航空兵應該全力合作,海軍航空兵的蘇-1和ro-2負責精確攻擊納爾維克的關鍵設施,比如碼頭設施。而空軍的遠端轟炸機則負責佈雷和轟炸運輸鐵礦石的鐵路。雙管齊下,爭取徹底的困死納爾維克。
這一設想立刻就獲得了阿爾克斯尼斯的積極響應,很快方案就出爐了,空軍遠端航空兵一部從摩爾曼斯克基地起飛。沿海岸線向特羅姆瑟方向飛行,抵達特羅姆瑟上空之後。在當地海航的雅克-1k掩護下,突入韋斯特峽灣進行攻勢佈雷。該任務主要由載彈量更大的圖-3和pe-8負責。而從摩爾曼斯克起飛的遠端航空兵伊爾-4、圖-2和葉-2機群則從芬蘭北部進入挪威。主要負責轟炸鐵路。至於港口設施和港內的船舶,則主要交給海軍航空兵負責打擊。
可以說轟炸納爾維克海軍和空軍飛快的就達成了一致,可是在轟炸克納本鉬礦上,空軍和海軍卻分歧很大。
阿爾克斯尼斯認為,他的遠端航空兵可以利用東普魯士的機場起飛,沿著瑞典空中國境向挪威飛行,直撲克納本一舉將其摧毀之。
不過該方案卻遭到了蘇霍伊的強烈反對,小鬍子認為,走波羅的海方向空襲克納本難度和危險太大,首先德國人在這個方向上囤積了重兵,空中力量十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