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量產工作就被前線急迫的需求所取代了。對於紅軍來說,生產成本更高,生產技術更復雜的zis-2真心是用不起,只能拿zis-3先湊活了。
因為戰爭的關係,本來才應該是紅軍主力坦克炮的zis-2也只能退居幕後默默流淚了。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炮兵和裝甲兵獲得了這種武器(炮兵是zis-2,而裝甲兵則是t-34-57。其裝備zis-2的改進版zis-4坦克炮,後來發展成為了zis-4m)。
這麼說吧,這個zis-2及其改進版本的57毫米坦克和反坦克炮實際上比後來廣泛裝備t-34的d-5t85毫米坦克炮威力要大一些(zis-2使用br-271p和br-271n時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離上分別達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離上更是分別達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
這麼說可能沒有直觀的映像。直截了當一點就是zis-2和zis-4使用br-271n彈(apcr)時,可以在1200米的距離上擊穿老虎的裝甲。穿甲威力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也得有一說一,apcr彈這種“神器”對蘇聯來說太高階了,並不是所有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都能配備的,一般都只配發給最優秀的炮手。當然這在當年其他國家也是普遍現象,畢竟鎢資源有限,而且碳化鎢彈芯的生產也是相當的麻煩。
就拿不差錢的美帝來說。1944年登陸諾曼底之後,配發給三英寸和m1a176.2毫米坦克炮(請注意,不是後來的阿布拉姆斯坦克啊!廣泛用於m4坦克、m10坦克殲擊車)使用的的t4高速穿甲彈(也就是apcr彈,或者叫hvap彈)有多少?兩千發而已!
到了1945年阿登反擊戰結束時,被德軍裝甲部隊虐了一輪的美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這才瘋狂的申請t4,並馬上換裝使用76.2毫米m1a1坦克炮的m4。而截至到三月份,美帝豁出去了才給前線配發了多少t4?一萬八千發而已!
一萬八千發很多嗎?其實算算美帝在西線的76.2毫米坦克炮數量,你就知道每個車組能分到多少了,用美國人自己後來的記錄來說,在1945年以前每個月每個車組僅僅能獲得一發t4穿甲彈。而到了1945年2月。也僅僅是每個車組一次性接收5發t4穿甲彈。甚至美帝奮戰在法國阿爾薩斯的第6集團軍在1945年1月前沒有接收過一發t4。
為啥會這麼悲劇,關鍵的原因就是鎢不夠用的,哪怕是美帝這樣的土豪都不能敞開了用。而且t4也不是想象中那麼完美。實際在戰場上,t4的效果比實驗中差不少,在800到100碼(731到914米)的正常交戰距離上,無法擊穿黑豹改進型的正面裝甲,只能擊穿其側面。
再回過頭來說這個zis-2,原計劃中它才是蘇聯應該廣泛裝備的坦克和反坦克炮,只不過因為戰爭的原因,其優先順序一下子就掉了下去。歷史上蘇聯也是在1943年之後遭遇了虎豹之後,感覺zis-3的火力不夠用了。這才想重新發展zis-2。當然,我們也知道。zis-2依然沒有迎來春天,在坦克炮競爭上。這一次將其pk下去的是後來的d-5系列。
雖然從穿甲威力角度講d-5還不如zis-2,但是d-5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成本實在比zis-2低太多了(其身管和52-k高炮基本是一回事),所以zis-2極其發展型zis-4和zis-4m又一次被裝甲兵放棄了(但是炮兵還是廣泛裝備了)。
而現在,當德國的黑豹第一次登上戰場之後,敏感的紅軍裝甲兵立刻就覺得火力不足了,認為很有必要給坦克和反坦克部隊換裝更好的火炮。而在這個問題上,圖哈切夫斯基更欣賞zis-2系列,而李曉峰認為d-5系列就夠了。
好傢伙這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了,圖哈切夫斯基堅持要重新恢復zis-2的生產,而李曉峰是堅決不同意。那麼李曉峰為什麼不同意呢?原因其實之前已經說過了,那就是zis-2生產麻煩而且壽命低。
首先這是一門71倍口徑的超長加農炮,眾所周知火炮身管越長加工也就越麻煩,而且更要命的是zis-2所使用的穿甲彈需要比較高的製造工藝。而要想發揮其優異的效能,就必須搭配更好的穿甲彈。而現在蘇聯的穿甲彈生產工藝實際上是不過關的(1941年時,連45毫米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穿甲彈質量都是奇差)。哪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