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對海打擊上沒得說,很強!但是這款火炮身管太長。彈丸太重,導致炮塔的俯仰迴旋速率是比較慢的。而對於防空作戰來說,後者更加重要。整體而言。b13略顯笨拙,它更適合傳統的對海對陸射擊,而不是防空作戰。
這於李曉峰的初衷,建造一款防空型驅逐艦來說,真心是不太合格。反而這更加符合斯大林重火力中雷擊中速度的大號魚雷艇的思路。當然,某仙人也是沒辦法,因為毛子當年也沒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高平兩用艦炮。而這一款130也是唯一能用無線電近炸引信的高平兩用艦炮了。
熟悉二戰的朋友都知道,美帝的海軍防空之所以給力。除了航母打傘之外,完全得益於無線電近炸引信的應用。但是這種很好很強大,甚至在後世看來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電子引信在當年實屬高科技。對於電子工業薄弱的蘇聯而言,壓根就沒辦法生產。
哪怕是李曉峰的諾基亞為此專門成立了攻關小組。不惜代價的投入財力,折騰了十來年取得的成果也讓人很無語。首先,研發出的引信體積比較大,暫時只能應用在5英寸級別以上口徑的火炮上。也就是這一條就直接k.o了毛子當年從義大利引進的100毫米高炮,讓33型驅逐艦隻能帶著笨重的130上戰場。
這還不是全部問題所在,請注意,美帝當年研製出的無線電近炸引信是主動式的,引信能主動發射電磁波,接收反饋回來的回波在一定距離上引爆炮彈。
也就是說美帝的無線電近炸引信既能發射電波也能接收電波。這就是所謂的主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而諾基亞研發出的無線電近炸引信卻是被動式的。
何謂被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呢?很簡單,該引信不能發射無線電波,而僅僅只能接收電波。也就是說該引信需要一個發射無線電波的發射源配合工作。
被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的應用靈活度肯定是不如主動式的,那為什麼諾基亞不研發主動式的呢?不是不想,實際上主動式的無線電近炸引信已經研發出來了。但是有一個很尷尬的小問題,那個年月電子水平太差,研製出的主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體積太大,別說130毫米級別口徑的炮彈。換成152毫米口徑的都裝不下。
無奈之下,只能放棄引信中的發射機構。改成被動式,就是這麼做,你也看到了,依然只能用於130炮。當然,採用被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也不是沒有好處,主要是稍微便宜,至於引信的效果,並不比主動式差。缺點就是發射源出了問題,該引信就歇菜了。
不過就算如此,在1930年代,被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也算是神器了,在實際測試了該引信之後,軍委直接下令用天價買斷了該引信的全套專利,還專門跟諾基亞簽訂了一個保密合同,要求十年之內,諾基亞不得向第三方出售該引信的專利和成品。
當然,為了補償北方工業,軍委不光是花了天價,還下了海量的訂單,累計從1930年至1945年,光是北方工業就生產了超過一千萬枚該種引信,至於蘇聯國內的產量,更是突破了兩千萬。
付出了自然也就有收穫,從二戰爆發開始,紅軍的高炮就異常的給力,給予了德國法西斯極大的殺傷,創造了輝煌的戰績。當然,在30年代,並不是所有的部隊都能用上無線電近炸引信,按照軍委的規定,紅軍中除了紅海軍以及近衛部隊可以配發無線電近炸引信之外,其他部隊一概不配發。而且每一枚引信從生產到使用都必須有專人負責,在沒有軍委的命令下,任何人不得將該引信帶出軍火庫!
總之,在有了無線電近炸引信之後,33型驅逐艦在當時也算是防空能力比較強的戰艦了。不過這並不能讓李曉峰滿意,因為33型驅逐艦還缺乏最重要的核心——雷達。
沒有雷達,沒有先進的火控裝置,光有無線電近炸引信依然會被吊打。而雷達確實不太好弄,哪怕諾基亞在這方面投資相當的驚人,但是在1933年依然拿不出一款合適的艦載雷達。要麼天線體積重量驚人,根本不適合上艦,要麼就是效能相當的湊合,幾乎沒有實戰價值。
對此,李曉峰也沒有太多的辦法,只能在33型驅逐艦上給雷達預留介面,等以後技術成熟了再上艦。
總體而言,33型驅逐艦是紅海軍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它應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的經驗為紅海軍後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客氣地說,之後不管是36型驅逐艦還是35型巡洋艦能夠順利誕生,都離不開33型驅逐艦。33型驅逐艦上應用的新技術在它們身上才真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