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對的簡單,實際上的困難還是不少的。
比如在驅逐艦的問題上,雖然雙方都同意必須立刻為紅海軍建造新式驅逐艦,但是在究竟改發展什麼樣的驅逐艦上,兩人的分歧相當的大。
斯大林是傳統派,他想要的驅逐艦與其說是驅逐艦還不如說是大號的魚雷艇。鋼鐵希望發展高航速雷擊能力強的制海型驅逐艦。而李曉峰對這種驅逐艦沒有任何興趣,他的海軍是以航母為核心的,不管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都是航母的帶刀侍衛,是用來給航母打下手的。
對航母派來說,對海打擊的活兒還是交給航母上的攻擊機吧,效率要比傳統的炮戰高几十倍。既然不需要驅逐艦和巡洋艦擔負多少對海攻擊的任務。何必強化火炮、魚雷和航速?
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編隊中,其他艦艇重點還是突出防空和反潛能力。尤其是防空,二戰的經驗教訓表明。一隻防空不咋地的艦隊分分鐘就會被爆菊。所以李曉峰準備重點發展防空驅逐艦和防空巡洋艦,不強調多強的制海能力,但是必須要有強大的防空火力。
很顯然,斯大林的要求和李曉峰的要求相去甚遠,斯大林想要更多、更大口徑的火炮和魚雷,最好是速度還能飛快。而李曉峰想要的船更偏向中小口徑艦炮,魚雷不需要裝太多。速度也不需要那麼快,能跟上航母編隊就好了。但是在電子、通訊和自動化水平上。李曉峰的要求則是超高。
兩人的分歧之大,幾乎到了不可能談攏的程度。因為雙方的要求幾乎都是相牴觸的,如果誰都不肯讓步,自然是談不成的。兩人是越說越不投機。也是誰堵說服不了誰,差一點談判就要破裂了。好在最後某仙人想出了和稀泥的辦法。
“這樣看來,紅海軍未來的驅逐艦必須大型化了!”
對於李曉峰沒頭沒腦的這麼一句話,斯大林有些莫名其妙。不過李曉峰也沒有賣關子,詳細地解釋道:“想要滿足我們提出的大部分要求,就意味著這一型新式驅逐艦必須能容納更多的武器和裝置,而更多的武器和裝置就意味著更大的排水量……”
斯大林嘴角抽了抽,更大的排水量也就意味著大型化和高價化。一時間連他都猶豫了,這麼堆砌出來的軍艦還是驅逐艦嗎?
李曉峰認為是。驅逐艦大型化是趨勢,後世伯克那種接近萬噸的大艦也叫驅逐艦,何必在乎一個名稱呢?最重要的還是能完成技戰術指標。排水量大那就大吧!
於是乎在李曉峰和斯大林兩個外行的干涉下,紅軍的33型驅逐艦就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怪胎,在當年列強的驅逐艦還在兩千來噸徘徊的時候,33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就達到了2500噸,正常排水量更是達到了3000以上,滿載更是達到了3500噸以上。
從1934年開始。33型驅逐艦投入生產,該艦長150米。寬12米,最大吃水4米,裝備四座雙聯裝130毫米艦炮和兩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設計最大航速36節,以15節航行時,最大續航力5000海里。
僅僅從紙面上的資料看,33型驅逐艦是相當的強大,8門130艦炮在驅逐艦中幾乎是空前的,而且敗鍋爐和輪機的給力,普遍最大航速都超過了36節,最快的激烈號在一次任務中更是跑出了高達41節的神級航速!
當然,這並不是說33型驅逐艦很好很強大,實際上它並不完美,首先為了追求高航速,該艦長寬比高達12.5:1,相當的狹長。雖然這種狹長讓33型驅逐艦速度非常給力,簡直可以稱之為三千噸級的大型魚雷艇,但是適航性卻很糟糕!
過大的長寬比造成該艦耐波效能很差,遇到極端惡劣天氣時很有可能出現鬼子海軍第四艦隊一樣的事故,被折成兩段不是沒有可能的。而且為了減重,該艦大量的應用了從美國引進的焊接技術,艦體強度真心是不咋地,在服役後不得不陸陸續續返廠加強結構。
再說那8門空前強大的130炮,該炮實際上就是歷史上蘇聯1936年定性的b13型50倍口徑130毫米艦炮。
就基本效能來說,這款130效能可以說相當的強悍,比同時期列強的同口徑艦炮是強了不少。但是在一艘三千噸的軍艦上塞八門,那也確實是太喪心病狂了一點兒。這麼說吧,為了塞下這八門130,和兩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以及為了保證高航速必要的輪機組,33型驅逐艦不得不瘋狂的拉長艦體,最後導致33型驅逐艦成為了二戰中長度最長的驅逐艦。
當然,雖然這8門130確實很強,但效果並不是很好。怎麼說呢?毛子的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