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73 空軍的問題(中)

和20x99r之間展開。

說起來也是好笑,前面兩種口徑截然不同的彈藥實際上是系出同源,23x115彈藥毛子就是拿14.5的彈殼擴口,然後裝了個23毫米的彈頭。奇葩吧?不過倒也是管用。唯一的問題就是,23x115初速不夠,彈道比較彎曲(沒辦法。火藥推力不夠)。

李曉峰對蛋疼的23x115並不滿意,但是跟20x99r相比,似乎是23毫米的發展潛力更大。於是先淘汰20毫米口徑。接下來在兩位同胞兄弟之間的pk中,那真心是難分仲伯。23毫米的彈頭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速高精度更好,反正比來比去,似乎是難分仲伯。

無奈之下,毛子又一次偷懶了,既然難分伯仲,那就同時上馬吧!於是乎兩種口徑的“航炮”同時開搞,當然。紅軍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14.5毫米的主要用於取代shkas機槍,要求射速足夠高,最好是能達到原來shkas的水準。而23毫米的則用於取代ub機槍,射速可以稍低,但是必須控制重量。

很快設計師們就提出了好幾個不同方案,幾乎每個口徑都至少拿出了四個方案,經過詳細的對比之後,加特林方案更受空軍高層的喜愛。很快和ns-23(不是那個老版的,但設計師還是那兩位)就誕生了。

其中射速高達2000發每分鐘。而全炮重量也被控制在40公斤的水平上。而ns-23射速則更高,可以從250rpm到3000rpm之間調節,全炮重65公斤。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因為當時選型落馬的毫米三管加特林機槍後來被李曉峰看中,將其口徑改為7.62毫米之後,廣泛裝備在紅軍的通用直升機上作為支援武器使用。

從1942年7月開始,剛剛走出國家測試場沒多久的就被圖-3、佩-8飛行員急不可耐的裝上了飛機,原因無他,在衛國戰爭的第一年中,四發轟炸機正面火力過於單薄的缺點被德國飛行員發現,頻頻採取迎頭攻擊戰術,讓紅軍飛行員無法招架。

而兩千發的射速以及比12.7毫米彈藥更強的威力讓紅軍飛行員十分滿意。載極短的時間內,機頭機槍手可以向德國戰鬥機傾瀉更多的彈雨。在被普及之後。德軍很快就放棄了繼續對紅軍四發轟炸機使用迎頭攻擊戰術,因為那是得不償失的。反而是在美國加入戰中之後。當火力單薄的b17、b24在白天大搖大擺的跑到德軍面前時,那是好一通吊打。

至於紅軍更強的ns-23,那更是神器一樣的存在,當雅克-3、雅克-9、拉-5、拉-7裝備該炮之後,一度打得德國戰鬥機屁滾尿流,至於德國的轟炸機飛行員,更是對ns-23恐懼不已,因為平均四發23毫米炮彈就能將其徹底摧毀,而換成12.7毫米機槍那得上百發。

請注意,解決完航炮的問題並不是結束,空軍還有問題。只不過這支有問題的部隊比較特殊——直升機部隊。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西科斯基和米里兩大設計師開始一鳴驚人,紅軍成為最早廣泛使用直升機的軍隊。

在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紅軍已經初步建立起相當規模的陸軍航空兵部隊。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陸軍航空兵,當時直升機歸空軍管。倒不是空軍手太長,要把持一切會飛的東西,而陸軍不太重視。

是的,陸軍就是不重視直升機,在葉戈羅夫當總參謀長的時候,直升機已經初步顯示出了其獨特的作戰能力。但是葉戈羅夫一干將領始終認為當時的直升機太簡陋,載重能力有限作戰半徑又太小,僅僅能承擔偵察、校射以及營救飛行員或者應急搶救傷員的任務。

所以,葉戈羅夫時代,紅軍採購的直升機大部分是承擔這些任務的輕型或者中型直升機,而且數量還比較有限。

等到了圖哈切夫斯基再次上臺,陸航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圖哈切夫斯基對直升機的認知跟葉戈羅夫沒有什麼不同,他更重視的是空降兵。而且隨著戰爭迫在眉睫,航空工業必須向戰鬥機、攻擊機和轟炸機傾斜,這就導致直升機的發動機來源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產量自然是極其有限了。如果不是李曉峰一直在強調直升機的作用,總參謀部會毫不猶豫地砍掉這些竹蜻蜓,將寶貴的發動機用於戰鬥機和轟炸機。

為了解決直升機部隊的困境,李曉峰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是從美國進口發動機應急,另一個就是拆東牆補西牆。

怎麼個拆東牆補西牆呢?很簡單,在1939年以前紅軍不是生產了大量的伊-15和伊-16系列戰鬥機嗎?這兩型戰鬥機使用的就是m-25及其發展型號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