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德國空軍戰鬥力絕不是1944年之後能比的,大批有經驗的飛行員依然存活,而且其戰鬥機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比同時期的對手差太多。與之相反,1942年的紅色空軍面對的主要問題依然是飛行員的經驗不夠,以及飛機的質量不穩定。
首當其衝的就是紅軍的發動機效能不穩定,比如經典的液冷發動機vk-100系列(原m-100系列)和am-34系列都面臨實際質量和紙面效能存在差距的問題。
比如已經裝備給雅克-3使用的vk-107a發動機,紙面效能在3200米的中空擁有1650馬力的功率,在2800的高度也有1450馬力的功率。但實際使用時,大部分vk-107a在3000左右的高度僅僅有1500馬力的功率,而在2000米左右僅有1300馬力的使用功率。
也就是說,大部分紅軍的戰鬥機紙面效能很漂亮,但實際使用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這些不太給力的發動機還存在壽命低的問題。好在在1942年大部分戰鬥機的使用壽命都是有限的,很可能在發動機壽命使用完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時候就報銷了。
除了飛行員和飛機的問題之外,影響紅軍戰鬥機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戰術問題了。按照紅軍的教條,戰鬥機肩負著掩護轟炸機和攻擊機打擊敵人的使命。為了確保轟炸機和攻擊機的安全,紅軍傾向於全程緊密護航,也就是說戰鬥機將一刻不離的跟著轟炸機或者攻擊機編隊一起行動。
貼身保護看上去很好,但實際上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因為戰鬥機被轟炸機和攻擊機牢牢地束縛住了。使得飛行員只能被動挨打,當德機從各個方向和不同的高度殺入的時候,每每讓護航戰鬥機顧此失彼。最後的效果自然是很不理想。
而且以紅軍當時戰鬥機的效能也不足全程為遠端轟炸機護航,大部分拉系列和雅克系列戰鬥機都是腿短飛機。也就是兩三百公里的作戰半徑。
而飛得遠的pe-2這種雙發重型戰鬥機又顯得過於笨重,德國飛行員一點兒都不害怕同其纏鬥。前面說過,為了解決護航問題,阿爾克斯尼斯是絞盡腦汁想辦法,特別發展出了雅克-7dd型遠端護航戰鬥機。
問題是雅克-7dd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面對德軍戰鬥機的威脅時,紅軍必須想辦法。最開始大家的想法十分簡單,想要飛得遠。就得多裝油,給戰鬥機多加點副油箱不就行了。
這似乎是個辦法?問題是,這個辦法並不是特別好。為什麼呢?第一點,早期的副油箱和現代的副油箱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不可拋棄,而後者可以拋棄。也就是說,二戰時代的大部分副油箱哪怕是燃油耗盡了也是死重,而且還影響氣動效能。大部分安裝了這種不可拋棄式副油箱的戰鬥機,就變成了飛得是夠遠了,但是戰鬥力直線下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帝的p-47。用美帝自己的說法:“飛得遠了就要避戰,想要戰鬥就飛不遠!”
戰鬥機的推力是有限的,增加死重必然影響飛行效能<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蘇-27。這種透過打補丁的方式“修”出來的戰鬥機為了滿足蘇聯國土防空軍和空軍大作戰半徑的需求,將副油箱“整合”在了機身內部,載油量是上去了,可是空重也是直線上升(16噸多)。同等檔次的f-15a/b才12.5噸,哪怕是加掛了cfts(不可拋棄保形副油箱)的f-15c/d也才14噸多一點點,用於對地攻擊的f-15e也只有17噸(帶cfts,不帶則只有14.6噸)。
這麼說吧,整合在蘇-27機體內的“副油箱”其實就是死重,嚴重的影響了其飛行效能。在蘇-27不需要執行超長作戰半徑的戰鬥任務時。這些空著的油箱一點意義都沒有。反而不如一開始載油係數比較低的f-15,更何況f-15還能裝cfts增大作戰半徑。尤其是在f-15換用更大推力的發動機之後。雙方的效能差距其實是越來越大。
言歸正傳,不可拋棄的副油箱在當年就是一個坑。裝了確實能飛得遠,但也確實不能戰鬥了,意義是大打折扣。可能有同志要說了,既然如此,咱們就研發可拋棄式副油箱不就行了,這又不是什麼高精尖的技術。
實話實說,可拋棄式副油箱確實不算高精尖,但是對於二戰前開始設計的那一批戰鬥機來說,在設計之初,就沒有考慮過使用此類的副油箱的問題。甚至大部分都沒有考慮過使用副油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