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這時,還叫“中央文革小組”,還只不過是個“小組”,而它已成了至高無上的“小組”。這倒被毛澤東說中了:“不在於名稱,而在於實質。”
隨著這個“小組”一步步登天,“小組”不是越來越大,反而越來越小:
顧問陶鑄被打倒了,只剩下康生;
副組長王任重、劉志堅被打倒了,只剩下江青、張春橋;
組員謝鏜忠、尹達等也被打倒了,只剩下四枝禿筆——姚文元、王力、關鋒、戚本禹。
這個“小組”成了名副其實的“小組”,加上組長陳伯達,全組不過八個人而已。
當然,這八個人是“中央文革小組”的正式成員。“小組”之下的辦事機構、辦事人員卻隨著“中央文革小組”的鼎盛而不斷擴大、增加。
這時候姚文元的頭銜,依然是“中央文革小組”組員。然而,這個“組員”,“不在於名稱,而在於實質”——實質上已相當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地位了。
四位“秀才”並列為“組員”,姚文元與王、關、戚並駕齊驅。
王力、關鋒、戚本禹跟姚文元一樣,都是從墨水瓶裡爬出來的“大人物”,都是把棍子當作撐竿躍入“中央文革小組”。
中國的王力有兩個。一個王力乃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翻譯家、語言學家,潛心於學術研究,“龍蟲並雕,著作等身”,是一位德高望重、造詣甚深的學者。在“文革”中,此王力自然在劫難逃,被掛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大黑牌批鬥。
“中央文革”的王力,則是另一個。此王力是江蘇淮安縣人,比姚文元大九歲。他年輕時便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東北軍裡從事秘密工作。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調往山東《大眾日報》,擔任記者。不久,出任中共山東渤海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而當時的中共山東分局書記兼渤海區黨委書記便是康生。
解放後,王力在上海擔任中共華東局宣傳部宣傳處長。六十年代初,調往越南,做民兵工作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