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包好的粽子不是用白水煮的,而是燒艾草灰淋汁來煮,這樣煮好的粽子色澤金黃,格外好看——如此,就是楊無咎詞中所謂“角黍包金”了。
除了菰葉粽子,還有用新竹筒貯米蒸食的粽子,叫做“裝筒”或“筒粽”,它的形狀和現在的竹筒粽子沒什麼分別。因形制不同,宋代的粽子還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鎚粽、九子粽等各色名目。
宋人傳說,粽是屈原的姐姐所制,所以用粽子來祭奠投江的三閭大夫,當然再合適不過了。
一般在端午(端五)這天,家家都把準備好的祭品和食品,放在梅紅色的匣子裡,再加上茶酒供奉,都擺放鋪陳在門口,就是貧困的人家,也要去盡力備辦。當然,按照風俗,每家裡要貼天師像,大門上還要像顧宅那樣釘上艾人艾虎。
所謂“艾人”,就是和泥做成張天師,用艾草做頭,蒜頭做拳,掛在門上據說可以避邪。那掛上去的除了艾人,騎在用艾草紮成的艾虎上,艾虎是張天師的坐騎——不獨民間如此,皇宮裡也有這個講究的。端午皇宮要設內宴,照例翰林學士們要寫帖子詞,貼在宮內閣中門壁上。
比如蘇轍在端午為皇太妃閣寫的帖子詞,就有“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縈堯母門”的詩句。
在這個享樂主義時代,民間百姓不僅全盤照搬皇室禮儀——門上掛上艾人艾虎,更有人乾脆把菖蒲刻成小人兒,或者葫蘆形,掛在身上的以求祈福辟邪……
這樣的端午節,大約只有現代的春節可以比擬。
撲買已經結束,逛街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