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情,兩人又是水火不容的大敵。當高拱聽說張居正要特意繞道前來拜會他時,他的心情是既高興又憤懣,由於處在感情的兩極。所以,在行為上,便表現出一會兒涕淚縱橫,一會兒又劍拔弩張。
高拱的這種態度,完全在張居正的預料之中。他雖心藏不悅,但還不至於怒目相向。聽了高拱由白猿而引發的高論,張居正裝做聽不明白,善意地謔道:
“高閣老再要發什麼無名火,就發給這個老猴兒聽,興許它能給你安慰。”
“這猴子懂人話,倒真是個好伴兒。”
說罷,兩人一起大笑起來。
張居正在高家莊一盤桓就是兩個多時辰。中午,高拱吩咐廚下燒了幾樣家常菜,兩人對酌起來。高拱因犯老年哮喘的毛病,阜已遵郎中所囑戒了酒,但今天“故友”重逢實屬難得,他也破例小飲了幾杯。席間二人的談話,再也不存心思鬥什麼機鋒,而是真正暢敘了六年的闊別之情。張居正詳細詢問了高拱的飲食起居日常情況,同時也半真半假地講述了自己當首輔後的種種苦惱。高拱藉著酒力,突然問了一個一直想問的問題:
“太嶽,皇上和李太后,還生老夫的氣麼?”
張居正嘆一口氣,點一點頭算是作答,高拱垂下眼瞼,傷感地說:
“看來,咱高某在有生之年,是看不見皇上與太后回心轉意的時候了。”
“元輔,你不要過於灰心……”
“太嶽,你不用勸老夫,”高拱粗暴地打斷張居正的話頭,言道,“咱清楚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活了將近七十年,咱不得不認命,富貴禍福皆由天定,人生太無常了!今有兩事相托,不知太嶽兄肯不肯援之以手。”
“請講。”
“第一,咱高拱一生沒有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沒有續接香火者,咱高拱有朝一日伸了腿兒,將有何面目見地下的列宗列祖。因此,老夫想立一個繼子,現有幾個高姓子弟願意承祧,究竟哪一個合適,還望太嶽兄幫老夫審查定奪。”
“這個不難,第二呢?”
“第二件事嘛,可能要棘手得多,”高拱遲疑了一會兒,才道,“老夫隆慶六年被逐出京師,說是致仕,其實是罷官,至今都沒個說法兒,活著咱也不爭這口氣,但死後卻不能不討個清白。老夫想,一旦咱嚥了氣,你太嶽兄能否奏請皇上,為老夫恢復名譽?”
“元輔,你不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
“這話是不吉利,但不得不說。”高拱又執拗起來,瞪著張居正說道,“太嶽,當今小皇上,還有李太后,他們母子二人對你的信任,也是前朝所罕見。你若肯下決心幫忙,興許異日老夫常眠地下,心有所安。”
“元輔,你這話見外了。為你恢復名譽,是不穀分內之事,何談是為你幫忙。”
“有你這句話,老夫放心了。”
高拱說到此,如釋重負地長吁了一口氣。看看時候不早了,張居正欲起身告辭,高拱忽然又伸手將他一攔,沉吟了一會兒,又道:
“還有一件事,老夫心下存疑,想講出來,又怕太嶽說咱干擾政事。”
“元輔但講無妨。”
“聽說今年春節期間,在遼東團山堡,張學顏與李成梁將來犯的韃靼虜匪斬殺了八百多人?”
“實有其事。”
“朝廷怎麼處置這件事情?”
“李成梁晉爵一級,張學顏升任戎政總督,兵部與內閣官員,或賞賜增俸,或蔭子晉爵,都各有所賞。”
“呂調陽呢?”
“進太子太傅,蔭一子。”
“張四維呢?”
“進太子少傅,蔭一子。”
“你自己呢?”
“皇上恩旨,準不穀進上柱國勳銜,蔭一子。不穀再三懇辭,皇上終於同意。”
“你為何不肯獲此賞賜?”
“團山堡大捷,不穀手無寸功,若獲頒賜,恐怕會引起朝野非議。”
“太嶽,你到底是聰明人,”高拱瘦削的臉頰痙攣了幾下.“這些封贈,有可能成為燙手的山芋。”
“啊?”張居正聽出話中有話,急忙問道,“元輔,你昕到什麼風聲了?”
“老夫沒聽到任何風聲,但自聽到團山堡大捷的訊息,就一直心存疑惑。”
“你疑惑什麼?”
“太嶽,你也曾在隆慶年間主管過兵部,你可曾聽說過韃靼在數九寒天時騷擾邊境?”
“……沒有。”
“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