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的粗糙得多,幾乎混生在一起,每側約有二十七枚,未端形成齒狀的結節。顎部也滿布堅硬的圓形結節。下顎邊緣由牙齒形成鋸齒狀,比鴨喙的更突出,更粗糙,更銳利。家鵝不用喙濾水,而完全用喙去撕裂或切斷草類,它的喙十分適於這種用途,能夠靠近根部把草切斷,其他任何動物幾乎都不及它。另外還有一些鵝種,我聽到巴利特先生說,它們的櫛片比家鵝的還下發達。

由此我們看到,生有像家鵝椽那樣的喙、而且僅供咬草之用的鴨科的一個成員,或者甚至生有柿片較不發達的喙的一個成員,由於微小的變異,大概會變成為像埃及鵝那樣的物種的,——由此更演變成像家鴨那樣的物種,——最後再演變成像琵琶嘴鴨那樣的物種,而生有一個差不多完全適於濾水的喙;因為這種鳥除去使用喙部的帶鉤先端外,並不使用喙的任何其他部分以捉取堅硬的食物和撕裂它們。我還可補充他說,鵝的喙也可以由微小的變異變成為生有突出的、向後彎曲的牙齒的喙,就像同科的一個成員秋沙鴨(Merganser)的喙那樣的,這種喙的使用目的大不相同,是用作捕捉活魚的。

再回頭來講一講鯨魚,無須鯨(Hyperoodon bidens)缺少有效狀態的真牙齒,但是據拉塞丕特(Lacepede)說,它的顎散亂地生有小形的、不等的角質粒點。所以假定某些原始的鯨魚型別在顎上生有這等相似的角質粒點,但排列得稍微整齊一些,並且像鵝喙上的結節一樣,用以幫助捉取和撕裂食物,並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就幾乎不能否認這等粒點可以透過變異和自然選擇,演變成像埃及鵝那樣的十分發達的櫛片,這種櫛片是用以濾水和捉取食物的;然後又演變成像家鴨那樣的櫛片;這樣演變下去,一直到像琵琶嘴鴨那樣的專門當作濾水器用的構造良好的櫛片。從櫛片達到長吻鰮鯨鬚片的三分之二長這一個階段起,在現存鯨魚類中觀察到的級進變化可以把我們向前引導到格林蘭鯨魚的巨大須片上去。這一系列中的每一步驟,就像鴨科不同現存成員的喙部級進變化那樣,對於在發展程序中其器官機能慢慢變化著的某些古代鯨魚都是有用的,對此毫無懷疑的餘地。我們必須記住,每一個鴨種都是處於劇烈的生存鬥爭之下的,並且它的身體的每一部分的構造一定要十分適應它的生活條件。

比目魚科(Pleuronectidra)以身體不對稱著稱。它們臥在一側,——多數物種臥在左側,有些臥在右側;與此相反的成魚也往往出現,下面,即臥著的那一側,最初一看,與普通魚類的腹面相類似:它是白色的,在許多方面不如上面那一側發達,側鰭也常常比較小。它的兩眼具有極其顯著的特徵;因為它們都生在頭部上側。在幼小的時候,它們本來分生在兩側,那時整個的身體是對稱的,兩側的顏色也是相同的。不久之後,下側的眼睛開始沿著頭部慢慢地向上側移動;但並不是像從前想像的那樣是直接穿過頭骨的。顯然,除非下側的眼睛移到上側,當身體以習慣的姿勢臥在一側時,那隻眼睛就沒有用處了。還有,這大概是因為下側的那一隻眼容易被沙底磨損的緣故。比目魚科那種扁平的和不對稱的構造極其適應它們的生活習性,這種情形,在若干物種如鰨(soles)、鰈(flounders)裡也極其普通,就是很好的說明。由此得到的主要利益似乎在於可以防避敵害,而且容易在海底取食。然而希阿特說,本科中的不同成員可以“列為一個長系列的型別,這系列表示了它們的逐漸過渡,從孵化後在形狀上沒有多大改變的庸鰈(Hippog…lossus pinguis)起,一直到完全臥倒在一側的鰨為止”。

米伐特先生曾經提出過這種情形,並且說,在眼睛的位置上有突然的、自發的轉變是難以相信的,我十分同意這種說法。他又說,“如果這種過渡是逐漸的,那麼這種過渡,即一隻眼睛移向頭的另一側的行程中的極小段落,如何會有利於個體,真是難以理解的。這種初期的轉變與其說有利,勿寧說多少是有害的”。可是在曼姆(Malm)1867年所報道的優秀觀察中,他可以找到關於這個問題的答覆,比目魚科的魚在極幼小和對稱的時候,它們的眼睛分生在頭的兩側,但因為身體過高,側鰭過小,又因為沒有鰾,所以不能長久保持直立的姿勢。不久它疲倦了,便向一側倒在水底。根據曼姆的觀察,它們這樣臥倒時,常常把下方的眼睛向上轉,看著上面;並且眼睛轉動得如此有力,以致眼球緊緊地抵著眼眶的上邊。結果兩眼之間的額部暫時縮小了寬度,這是可以明白看到的。有一回,曼姆看見一條幼魚抬起下面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