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襲擾倭寇。如今這支近700人的礦工武裝,在首領馬成玉的帶領下,輾轉數百里來到狼巖寨,要求參加義勇軍。短短十餘天功夫,遠征軍的人數就急速擴大到7500多人,整整增加了一倍有餘。
第四十章遼東戰未休
正當義勇軍忙著擴軍之際,皇上封賞遼東有功將士的諭旨也傳到了遼東。由於這是中日開戰以來獨一無二的最高獎賞,所以自劉坤一以下,人人皆興奮不已。
馮華對此也非常滿意,但決不是因為自己成為朝廷二品大員而心滿意足,他是由此看到了義勇軍發展壯大的遠景。要知道,薊遼走廊向來是東北與關內的重要通道,臨榆更是扼著榆關道最脆弱的咽喉地帶;而賀大哥又授職錦州,可以說薊遼走廊的中段地區已全部控制在義勇軍手裡。
當年袁崇煥抗擊皇太極就是在錦州、寧遠和山海關構築了薊遼走廊三條防線,遏制住了後金南下中原的喉嚨;而解放戰爭中,毛主席在制定遼瀋戰役實施計劃時也曾說過“錦州一拿下來,這一局棋子就全活了”。
自明朝中葉以來,錦、榆戰略要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況且遼西地區還是東北的重要產糧區,當年就有“填不滿的山海關,拉不敗的中後所(即綏中縣)”之說。遼西距當時的新興工業重鎮、自咸豐年間就被稱為東北最重要商埠的港口城市營口也不甚遠,這都會給義勇軍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援。在幹部會上,馮華的一番分析(遼瀋戰役一段沒有講)讓李九杲和義勇軍的所有幹部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就在大家還沉浸在義勇軍正在走向發展壯大的快樂之中時,朝廷派李鴻章與倭寇議和的訊息又傳到了。雖然也在意料之中,但馮華、邢亮和所有的遠征軍將士仍然非常失望,義勇軍的艱苦奮戰和800多名將士的生命最終換來的竟然還是議和。馮華知道:只要進行議和,這場甲午戰爭中國最後的一線勝機也將徹底失去,遼東大捷的勝利只不過會讓中國少輸一些罷了。
雖然對失去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日本的機會有些遺憾,但馮華也知道眼下的形勢已經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結果了,滿清朝廷的決策並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目前,義勇軍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確保部隊健康穩定的發展。
義勇軍人數的大幅增加雖然看起來讓義勇軍勢力大增,但馮華清楚的認識到部隊的實力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提高,甚至可以說還有些下降。無名洞先進武器彈藥的匱乏,已經讓義勇軍的戰鬥力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而且新加入的這些部隊幾乎都沒有經過正規訓練,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是馮華不得不慎重考慮的,義勇軍的擴編(包括以前和現在)實際上還存在著一個重大隱患:那就是由於很多人都是帶著部隊來的,這將不可避免的帶來山頭主義和派系之爭。這個問題由於以前部隊規模小還不很明顯,可是現在部隊已經到了加速發展的階段,如果不能很好的將軍隊中的軍閥主義傾向杜絕,它不但會極大的影響今後軍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亦會成為制約義勇軍發展壯大的一顆毒瘤。
“長痛不如短痛”,馮華意識到這次擴編在帶來許多問題的同時,也帶給義勇軍一個徹底解決隱患的良機:可以透過對部隊進行重組,將部隊的建制全部打亂再次整編,將山頭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萌芽遏制在搖籃中。
在進行了一番諸如部隊建設、人事管理和軍隊法紀等方面的準備工作後,義勇軍對現有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整編:遠征軍總指揮馮華、副總指揮邢亮兼政治部主任、副總指揮李九杲兼參謀長(連順由於已官復原職,只待傷勢好轉之後即赴錦州上任),副參謀長兼情報部部長黃德貴;下設三個步兵團(由於人數不足,除一團以外,二、三兩團每團暫為兩營),團長分別為林喜、張作霖、王英楷;鑑於“遼東大捷”中騎兵大隊發揮出的重要作用,將騎兵大隊擴編為騎兵團(馬匹尚有所欠缺),團長蕭山;一個炮兵團(包括原先的迫擊炮營、利用繳獲日軍大炮組成的炮二營和用放在龍口街的山炮、野炮組成的炮三營),團長劉三林;一個特種大隊(團級編制),大隊長孫寶義;一個警衛大隊(團級編制),大隊長馮德麟;新成立的後勤部,由於部長鄭偃武遠在龍口街,暫由副部長王承斌代理部長,專門負責後勤輜重和醫療衛生等事宜。另外,以龍口街的三營、五營為班底,再加上週圍地區的團練組成獨立團,團長張立三,副團長杜桂平(原龍城團總)。至此,義勇軍完成了自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改編,義勇軍總人數(包括獨立團)已達9000人,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