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收復寸土,觀望養敵。
毛文龍嚇得魂不附體,只叩頭求生。袁崇煥問毛的部將毛文龍是否當斬,諸人點頭如搗蒜,連連稱是。有人低聲說毛文龍數年辛勞,袁崇煥大怒道:“文龍一布衣耳,官極品,滿門封蔭,足酬勞,何悖逆如是?”說畢,跪下面向京師叩首:“臣今誅文龍以肅軍,諸將中有若文龍者,悉誅。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以誅文龍者誅臣。”隨即取下尚方劍,令水營都司趙不忮、何麟圖監斬,令旗牌官張國柄持尚方劍,將毛文龍斬於帳前。
隨後,袁崇煥安撫皮島官兵,說今日只斬毛文龍,官兵照舊供職,恢復原姓,為國報效,又改編軍隊,整合隊伍,分賞將士,穩定了毛的舊部反抗,防止了騷亂和譁變。第二天,袁崇煥又命將毛文龍屍體裝棺安葬,還親自到靈柩前祭奠,並說:“昨日斬爾,乃朝廷###,今日祭爾,乃僚友私情。”安撫各島軍民停當,於初九日返回寧遠。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袁崇煥案 四(3)
回到寧遠,袁崇煥即奏報朝廷,朝中大臣無不驚愕駭然。崇禎帝也很是震驚,但想毛文龍已死,目前遼東事又倚仗袁崇煥,只得下旨嘉獎褒揚,同時公佈毛文龍的罪狀,說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云云。
即便如此,時人對於此事依然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從當時情形看,袁崇煥此舉確實有些冒失。他所提出的十二條罪狀中並非每條都是死罪,如給魏忠賢建生祠,當時全國各地都是如此,袁崇煥本人也曾申請建立,只是因故沒有建成。而且,毛文龍也是皇帝欽命的邊塞大將,同樣被授尚方劍和將軍印,袁崇煥雖有尚方劍但也不能隨意處置封疆大吏。同時毛文龍的罪行並非特別緊急,也非反叛作亂,只不過是狂放不羈和冒功請賞,用不著先斬後奏,本可以先奏明朝廷,聽從朝廷的旨意再處置。袁崇煥自作主張,武斷行事,有些沒有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裡。這樣的事對多疑的崇禎帝來說只有一次就可以認定袁崇煥的脾性了。在崇禎帝看來,此時的袁崇煥遠比毛文龍更為跋扈不羈,他自恃遼東依賴於他,擅殺大將,嚴重侵犯皇帝的權力,這樣的人不能不提防。一旦袁崇煥讓皇帝感到了坐立不安,他的危機也就來了。
從客觀上來看,毛文龍駐守的東江鎮,是在朝鮮投降後金的崇禎初年,惟一能從敵人腹背起到牽制左右的重鎮。毛文龍一死,無人有能力統轄節制東江鎮,袁崇煥也無暇顧及,使昔日兵鎮如同散沙,再無任何作用。而且毛文龍的部下對袁崇煥殺主一直耿耿於懷,憤恚不滿,逐漸叛逃。最有名的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他們後來為清軍立下赫赫戰功,被清廷封王。清初的四大降王,除了吳三桂外,就是毛文龍的這三個舊部。
袁崇煥案 五(1)
毛文龍死後三個月,皇太極突然傾全國之力繞開寧遠、山海關防線,由蒙古境內開拔,兵分三路,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突襲長城防線。其後,金兵攻城略地,勢不可擋,頃刻兵臨遵化(今屬河北),直逼北京。訊息迅速傳來,京師戒嚴,人心惶惶,不少人開始南逃。
皇太極所以選擇此時突襲,一是明廷堅決不肯議和,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相持下去對自己來說很不利;二是本年後金遭受嚴重饑荒,餓殍遍地;三是地處腹背的朝鮮、毛文龍已不再構成威脅,沒有了後顧之憂;四是蒙古部落新歸順後金,可作先導和前鋒。此數種因素使皇太極選擇了先發制人。當然,皇太極並非沒有顧慮,後金統治者內部對此次行動分歧很大,爭論持續了數日。以舉國之力攻擊龐大的明朝,勞師襲遠,糧草不濟,兵力必然削弱,更重要的是萬一袁崇煥乘虛攻入都城瀋陽,後果不堪設想。但經過數日爭辯,皇太極還是決定冒險出征。
袁崇煥十月二十八日得報,當時身在寧遠,立即傳令分兵兩路,一路由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騎兵4000西上堵截,馳救遵化,另一路由祖大壽、何可綱馬不停蹄,增援北京,自己則鎮後策劃。
十一月初四日,後金軍進攻遵化城。巡撫王元稚依城固守,頑強抵抗。趙率教援兵星夜兼馳,抵達三屯營。但三屯營總兵朱國彥膽小如鼠,不容入城,趙率教率部直奔遵化,途中遭遇後金貝勒阿濟格所部,力戰身亡,全軍覆沒。初五日,遵化城陷,王元稚自縊。
遵化陷落,朝廷一片混亂。崇禎驚慌失措,大力提拔一切可用之人。他將原兵部尚書王洽革職下獄,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