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館職而到修起居注,再到知制誥和翰林學士,下一步就是宰執,這是升官最快也最讓人看重的升官路徑,能走通這條路的,都是一時之選。
試館職是好事,可徐平知道自己的斤兩,還真怕鬧笑話出來。館職以待文學之士,徐平偏偏差就差在文學上。要說策論,這麼多年過來,徐平也能做得似模似樣,不會比現在的文人士大夫差了,畢竟多了一千多年的見識。但館職考的是文學,考詩賦,這上面徐平真是不擅長。學士院試館職成績分七等,要是自己得兩個低下次的最差等回來,臉放到哪裡去?就是興頭上的皇帝也沒臉面哪。
再說以徐平的性子,館職清要職事,天天讀書修書,陪著皇上談天說地,他做著也是折磨自己。還不如老老實實找個做實事的職事,憑著政績升遷呢。
見徐平不說話,石全彬道:“怎麼,雲行莫不是閒館職過於清閒?來的時候,可是官家特意跟我說,念你在嶺南數年,吃了苦頭,讓你過幾年清閒日子。”
徐平心裡苦笑,自己天生一個勞碌命,哪裡來的清閒日子好過。自己朝裡沒人,學士院的考試是那麼好過的?
不過皇上的好意總不能推辭,到時候再說吧。
石全彬又說起了家裡的雜事,原來不僅是徐平升官,連父親徐正也官升三級,不過他沾的不是兒子徐平的光,而是因為當年救了李用和,皇上報答他。
至於張三娘念念不忘的讓徐平給他掙個誥命,這任務還沒有完成。以徐平現在的職位,加封父母在可與不可之間,還要看徐平回京面君時的情況。
李用和一下子成了朝廷新貴,不過皇上剛剛親政,也不好無功升遷,便給了他個到党項出使的職事,混個功勞在身上。向蕃國報太后的訃訊,事情輕鬆簡單,回來就能連升數級,大臣念在故李宸妃一生悽苦,也不好過於反對。
至於李璋,則到皇城司裡的禁軍裡混資歷史去了。作為皇帝的表弟,以後估計就是在三衙禁軍裡廝混,平平穩穩地升上去,最後做三衙的高階將領。有宋以來,雖說是對宗室外戚壓制得厲害,但也僅指朝政而已。最要害的三衙統兵權,一直都是外戚勳貴手裡,這也是宋朝皇帝為了自己皇位穩固採取的措施。
至於朝中,如今人事變動劇烈,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幾乎天天都大臣被貶,也天天都有人升遷,石全彬出來的早,也說不清楚。
感嘆了一會,徐平忽然想起,問石全彬:“對了,我記得去年党項夏王趙德明已經去世,現在的党項之主是趙元昊?”
“是啊,這個趙元昊啊,桀驁不馴,很多人都說他有反心。自他繼位,竟然以跟他父親名諱相沖為由,把明道年號改為顯道,還有諸多不臣之舉。近來朝裡就有人說他以後必反,讓官家下旨責罰。”
“皇上怎麼想?”
“官家仁厚,認為都是道聽途說,還是相信党項會忠心為大宋蕃屏。”
徐平沉默了一會,對石全彬道:“元昊必反,這一點無須置疑,朝裡必須要預作準備。只是不知李世叔到那裡出使,會不會遇到什麼麻煩。”
見石全彬似信不信,徐平也沒有再多說。此時的党項還是大宋蕃臣,姓著趙宋皇室的姓,那個改變大宋命運的人現在還叫趙元昊,只是不知哪一天他會掀起滔天巨浪。
剛剛平了一個交趾,党項就迫不及待地衝到前面來,自己在這個世界還真是夠趕,什麼時候才能迎來太平日子呢?(未完待續。)
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
得了聖旨,徐平在道州再沒耽擱,與石全彬一路北上。任守忠緊緊跟著兩人,鞍前馬後地伺候著,緊張兮兮地等待著回京之後自己命運的裁決。
路上徐平特意繞到鼎州去,與在那裡任知州的曹克明見了一面。聽徐平說起這兩年與交趾的戰事,曹克明不禁唏噓,對自己沒有參與其中深為遺憾。
鼎州治武陵縣,就是後世的常德。此時卻不是後世的景象,蠻荒遍地,旁邊的武陵蠻勢力強大,時常出山生事,曹克明在這裡也不得清閒,卻沒什麼戰功立下。想起要是自己還在邕州,平廣源州、破升龍府這些功勞必然落不到別人頭上,不由鬱悶。
曹克明的這一任知州也已任滿,他是行軍慣了的,也不想回京城享福,託徐平若是有機會,還給他找個職務回嶺南去立些功勞,怎麼也要搏個正任刺史以上的美官才肯罷休。
曹克明一走,徐平就在邕州大刀闊斧地括丁開地,雖然太后在時得罪了些人,但也實打實地立了下了功勞,總覺得欠了曹克明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