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雖然徐平怎麼說都不肯收錢,曹瑋還是扔了一大錠銀子給他。怎麼說也是曾做到節度留後籤書樞密院事的大人物,哪會賺他這點小便宜。

看著曹瑋一行浩浩蕩蕩地離開,桑懌感嘆道:“大丈夫能做到曹太尉一般,也算不負此生了!”

徐平奇道:“秀才既然有此志向,那就棄筆從戎好了。以秀才的才能,在軍中平步青雲也不見得是難事。”

桑懌嘆口氣:“文不足以高登金榜,從軍又拉不下面皮,文不成武不就,說的就是我和石曼卿這種人物了!”

徐平默然。

宋朝實行募兵制,對軍隊從來就只有一個字,給錢。出征要給錢,勝利要給錢,打敗了還得給錢。皇帝過生日要給錢,成親要給錢,生孩子也要給錢。國家喜事要給錢,喪事還要給錢。這纏在軍人身上的一個錢字,也給時人一個武人都貪鄙的印象。

岳飛有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句話經常被過多發揮,其實說的不過是宋朝的基本政策。對文臣待之以禮,文臣就該以忠心自許,視錢財如糞土。待武臣不以禮數,而以錢財籠絡,拿了錢就該辦事,用到的時候不要貪生怕死。所以貪汙在文臣是重罪,武臣不過是小事一樁。

然而歷史事實已經證明,在朝政混亂的時候,這兩者一個也做不到。

在此時人的心中,投身當兵就是貪財,打仗勇猛是為了升官,升官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這一觀念自五代延續而來,幾乎根深蒂固。

文人棄筆從戎,其他都是小事,惟有君子自甘與小人為伍這一點,對很多珍視名聲的讀書人來說怎麼也轉不過彎來。宋太祖曾說欲令天下武臣盡讀書,讀書不是認字寫字,而是指知禮義,使軍隊從被金錢腐蝕的泥潭中爬出來,然而終究成為一句空話。終宋一世,文臣惜名,武將愛財,大方向並不曾改變。

石延年以進士起家,卻在武臣序列,從事的又是文臣的工作,正是文不成武不就的典型。官職低微俸祿微薄還在其次,武臣身上那個不光彩的光環,才真正地使以詩書自許的人意志消沉。

徐平雖然對這個時代也瞭解了一些,卻還是不能深切地感受這個時代的特色。宋承唐制,但又受五代亂世影響極深,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對統治者制定政策時的影響,還深深地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像桑懌和石延年這一類人,既讀詩書希望搏一個進士的正規出身,又仗劍遊俠以意氣自許,正是被五代遺風和時代現實撕裂的性格。這一類人徐平後來還會不斷碰到,使他理解到這個時代與書本上的巨大差別。

五代時的文人經常由文轉武,遊俠鄉里,向統治者投書獻策而希望能夠被重用,時機到了甚至起兵嘯聚,逐鹿天下。這一遺風宋初猶存,讀書人如果不被統治者延攬,往往到處遊歷,呼朋引伴,成為統治者的心腹大患。

科舉制度的完善盛行與這一背景息息相關,最早的目的不過是把這些人從民間延攬進朝廷來,所以宋太祖讓以角力決狀元實在是平常之極,並不能說是看不起科舉與文人。隨著社會的發展,科舉的目的和手段一直髮生著變化,但最少在北宋還沒逆轉,所以《水滸傳》裡會有一個落第的舉子王倫,落第舉子在宋朝經常成為起兵反叛的領頭人。這時的科舉與後來的以築固統治階級的禮制秩序為目的大相徑庭,科舉的過程與後世有很大區別自也是應有之義。

徐平要去應舉搏一個出身,需要的不僅僅是熟讀詩書,還要去理解這時的科舉與後世的手段和目的的不同,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67章 選擇

秋天的腳步總是快過人們的思緒,不經意間一抬頭,樹上半青半黃的葉子就已全都落到了地上,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椏。秋風卷著枯枝敗葉從地面掠過,把平坦的地面刷得慘白,也把天地間最後的一絲暖意帶走了。

徐平和桑懌傻呆呆地站在莊院前,看著站在他們面前的五個兵士和一個軍官,以及兵士手中盤子裡的五顆人頭。

曹瑋的威名不可輕辱,沒幾天時間,禁軍大營就給出了答案。這六個人是從盧館鎮大營來的,他們的答案很簡單,被殺五人擅出軍營,以軍器殺傷人命,視軍法如無物,按律當斬。

於是五人就被斬了,而且還把人頭拿來給徐平這個受害人看,從這裡離開後還要拿給中牟知縣和縣尉看,以示軍法嚴明。因為大營雖然在尉氏縣,事情卻是在中牟犯的。

然而,這一行為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這件案子至此結了。

這五人為什麼這麼做?是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