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及上層高官權貴,三司的公吏們僅靠著喝點湯水也都發了大財,好多世代為吏的都富比王侯。
這一代的三司公吏更加厲害,有一位年老退職的公吏把這些小團體聯合了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組織。這組織如同寄生植物一樣牢牢地盤距在三司這棵大樹上,不斷地吸取養分越來越壯大。上至王侯宰相,下至各個衙門的主簿丞郎,很多都從他們那裡分利。
選人升遷極為艱難,很多就在各個衙門裡轉來轉去,年長日久,更加容易跟這些小吏勾結在一起。反而是那些低階的京朝官,夾在中間被耍得團團轉。
這位有大神通的年老公吏姓劉,因為有檢校太師的頭銜,人人稱為劉太師。
公吏衙校的檢校官自成一個系統,除了有個虛銜外別無意義,只是公吏們之間用作相互之間的美稱。這位劉太師卻把這虛銜弄得跟實銜一樣,真算是非同一般的人物。(未完待續。)
第141章 分頭行事
直到門外響起軍將的高聲稟報,徐平才把思緒拉回到現實中來。
開了門,雜吏引了兩個官員進來。
前面一個五十多歲的官員向徐平拱手:“新任御史知雜司馬池,奉臺主之命前來鹽鐵司,共同審理昨日三司公吏衝撞宰相御史一案。“
另一人道:“開封府推官吳遵路,奉知府之命前來。”
徐平忙站起身來,與兩人敘禮罷了。
司馬池是從鳳翔知府任上調回京來,年後才上任。本來年前就要調他入京知諫院,他一再謙讓推辭,直等到現在才入京。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躲過了年前廢郭皇后的那一場臺諫言官的大禍,因禍得福。
吳遵路則是天聖年間上書得罪太后,出知常州。在常州任上應對蝗旱災情得力,因范仲淹之薦調任權開封府推官。
兩人都是真宗年間進士,說起來資歷比徐平老得多,不過官職卻相差甚遠。御史臺和開封府派這兩個人來,也是此事以徐平為主的意思。
說過幾句客套話,徐平向兩人介紹了目前案件的情況。
司馬池道:“我過來三司的時候,王相公親手交予我昨天記下的鬧事公吏的性名,還請副使差人,按照名單拿人。”
徐平笑了笑:“名單僅此一份,為防意外,再抄錄一份如何?你們兩人都是奉命來參與此案的,什麼事都不好瞞你們,便與判官劉沆一起,一邊抄錄名單,一邊按名單檢視三司公吏名籍,同時差兵士出去拿人,可好?”
兩人一起拱手:“但憑副使吩咐!”
徐平便讓門外軍將喚了劉沆過來,對他道:“你帶知雜御史和吳推官去檢視名籍,備好人手,一切聽從司馬御史吩咐。何人該拿,如何審問,不可馬虎了。”
劉沆應諾。
司馬池對徐平道:“副使客氣,此事還請副使主持。”
“拿的是三司的公吏,我也不好過問太多,司馬知雜多費心。”
這種事情沒什麼花頭,徐平又何必參與進去惹人嫌疑。讓御史臺和開封府的人親自動手去做,親眼看著,也讓他們知道這事情有多麼離譜。
知雜御史雖然官位不高,但作為御史臺的副長官,地位卻極為尊崇,其出入導叢比徐平這個鹽鐵副使還要威風得多。既然徐平不參與,三人中便以司馬池為主。
三人告別了徐平,由劉沆帶著去了兵案的官廳先核查名單,再照名單抓人。
春天的陽光從門口窗戶爬進來,暖洋洋地烘得兵案官廳裡有些慵懶。
當值的吏人強打起精神,抱著各種名籍往來穿梭,供中間案几上的三位官員查閱。
司馬池手裡拿著昨天王曾府前記錄的名單,在中間高聲唱名,姓甚名誰,在三司裡的職司,一個一個念下去。
吳遵路和劉沆兩人趴在案几上,對照著名籍一個一個搜尋。對上了名字便隨手批一張傳票,讓旁邊的廂軍軍官帶人去抓人回來。
把手裡的名籍放在一邊,吳遵路嘆了口氣:“這是怎麼回事?不過才核對了二十多個人,就有五個查無此人!難不成昨天有很多是隨口編的名字?”
這時司馬池正念道:“劉三水,鹽鐵司設案前行——”
劉沆聽到不由就笑了起來:“不瞞二位,昨天我也在王相公府前,報的就是這劉三水的名字。當時也沒有人查驗,也沒讓眾公吏互保,他們說什麼就是什麼,估計有很多人也是跟我一般,當時隨口編一個名字糊弄了事。”
吳遵路搖頭:“這是圖的什麼?”
“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