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
騎馬直走了一個多時辰,才到了王素的莊前。
看著面前的青磚灰瓦建成的巨大的莊院,一如自己在中牟的莊園,甚至連建房的漿水還都沒有乾透,徐平不由露出微笑。
此時的建築顏色與後世的明清時期不同,皇宮並不是黃頂紅牆,而是綠瓦白牆,少了一些大紅大紫的豔麗,多了幾分清秀淡雅的端莊。民間的房屋也受這種風格影響,總體比較講究淡雅,清麗而又內斂。這種風格再加上徐平當年建莊時的雄心萬丈,便有了一種奇怪的粗獷豪放,王素的莊子把這種風格都繼承了來。
到了莊前,早有莊客過來行禮問候,把馬牽到馬槽去,讓徐平等人到花廳等候,自己拿了帖子飛跑著進去稟報。
沒過多久,王素從後面快步出來,到了花廳裡,向徐平拱手:“雲行來得好早,我這裡正在準備人手呢。且吃一盞茶,還幫著我參謀。”
徐平起身回禮:“仲儀不需要與我客氣,只管忙自己的。對了,其他人來了沒有?”
“你是第一個,其他人哪裡有這樣快?”
徐平道:“也是,我住得離這裡最近,他們的路途都要遠一些。”
客氣了幾句,徐平喝了幾口茶,便跟著王素到了莊院裡。
此時院子裡已經集中了幾十個莊客,都是一身短打扮,褲腿高高地挽起來,做好了下田的準備。
徐平見這些人動作熟練,不像是生手,好奇地問王素:“仲儀,你這些莊客是從哪裡招募來的?看起來都是熟練老手,可是不易。”
“是從隨州來的,那裡前些年也開了營田務,但管理不當,去年便辦不下去了。這些人原來是夔州路人,因為家裡遭災,沿著長江而下討生活,被招募到隨州。隨州的營田務關了之後,他們流落了一陣,京西路轉運司衙門讓他們轉來開封府。”
徐平點點頭,知道王素是動用了家裡的關係,才招了這些種稻老手的莊客來。現在的京西路轉運使是王素的哥哥王雍,有他幫手,轉運司衙門才會幫著找人,換作別人,哪裡敢想有這種好事?當年徐平莊裡開始種稻,找幾個會種的不知道費了多少功夫,哪裡能像這樣成群成群的招募?那是連想也不敢想的。(未完待續。)
第212章 薅鼓田漏
鄧州、唐州、隨州和蔡州都是地廣人稀的地方,偏偏土地又肥沃,幾代皇帝都想把那裡開發起來,想盡了各種辦法,卻一直成效不大。營田務設了又廢,廢了又設,不知道折騰了多少次。地方沒有開發沒有成功,卻使營田務招的客戶流落四方。
看看太陽已經高高升起,王素對徐平道:“其他人還沒有來,等不得了,現在插秧要搶節氣,一刻也不能耽誤。”
說完,王素對人群前的一個老者道:“鍾四,時候不早了,你帶人去田裡!”
老者躬身應諾,招呼一眾莊客準備上工。
兩個年輕力壯的莊客到前面抬著一面鼓,另有兩個人抬著一具簡單的箭漏,昂首挺胸地當先走在人前,如同大軍出征時執著帥旗的將軍。
徐平見了,笑著問王素:“仲儀怎麼想起把這些征戰之器用在農事中?這又不是出兵打仗,還要聞鼓而行。”
“這可不是我想出來的,是這些莊客自己帶著的。據他們說,他們鄉里插秧都是這個樣子,用薅鼓田漏,約束插秧的人,時刻爭先,不敢有絲毫懈怠。”
徐平聽了就覺得新奇,無論在蔗糖務,還是自己家裡的田莊,他都注意採用半軍事化的管理方式,但還從來沒有在做農活的時候真像打仗一樣。卻沒想到這些莊客竟有這種傳承,真地在種田時用戰爭的方式幹活。
中國自古以來,治國都講耕戰,戰爭總是攙著種田,種田又像打仗,兩者緊緊地糾纏在一起,本來就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的。
帶著劉小乙,徐平和王素兩人跟在莊客的後面,他倒是要看看這些莊客到底是怎麼幹活的,是否像真的戰爭一樣鳴鼓而進,有那樣驚天動地的氣勢。
出了莊子東行沒多遠,便看見了一望無際的水田。此時都已經灌滿了水,在太陽下閃著潾潾的波光。田邊的野花開得正盛,五顏六色,妝點著無邊無際的農田。
王素小聲道:“前些年汴河發水,這裡的土地都被淹過,農田都荒廢了。我買到手裡的時候,周圍數里之內沒有一戶人家,連田契都找不全了。好說歹說,才以五千貫的價錢買下這三百多頃的地,真是費了不少心力。”
找不到主人的地稱為絕戶田,荒了三年沒人認領官方便可以發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