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行文下來,以後州縣不許私自收取。州縣能收哪些錢,轉運使司會列出一個名錄來,只有在名錄內的才可以。但是以前的科配和買和折變支移的名目不會取消,只是真地要收,必須要由漕司同意。換句話說,從今年秋後開始,這些名目雖然存而不廢,但不真地收了。”

張大有不由皺起眉頭:“都漕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我怎麼有些不明白。”

“意思就是,稅賦差役是鄉民向朝廷盡的義務,這是不能變的,不然國家用度從哪裡來?但是一切雜捐,並不是非收不可,以後別想辦法。但是這些名目如果廢掉,難免到時地方上援引舊例,重新開徵。前兩年我初回京師,程學士為三司使,便就不許各地合併賦稅雜捐名目,也是這個意思。當時我對此不以為然,現在雖然認為有些道理,但依然不敢苟同。簡單來說,此後真正徵收的,各種名目的賦稅差役雜捐還是要合併,不然收錢的名目錯綜複雜,於官於民都不方便。但是那些只是存名而不實際徵收的,便就留在那裡,並不需要把名目廢棄,防止後人再新立名目。”

見李參要說話,徐平擺了擺手:“聽我說完,這樣做跟以前最大的不同,便就是把開徵新稅的權利從地方上收到轉運使司。能收哪些,按轉運使司的公文來,不在名錄之內的一律不許開徵。讓做善舉的錢款可以衝抵科配和買,最怕的就是有人藉此偷逃賦稅,真要衝抵賦稅了又何必讓大戶做這個好人?但是科配和買以後只是存而不徵,對於做了善舉的鄉民,確實有這個好處,對官府來說,一般情況也不會真地影響收入。”

張大有道:“都漕的意思,這樣做也只是讓鄉間大戶畫餅充飢?”

“不錯,正是如此!但也不要真把這當成欺騙他們,一些雜捐以後不得已的時候,還是要開徵的,那個時候自然有用。我要跟你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鄉下地方,官府手裡的財力有限,很多事想做做不成,不得不借用民間的財力。以前是用雜捐,按著人頭直接從百姓的手裡收錢,難免激起民怨。以後不這樣做了,改為以勸誘為主,讓地方上的有錢人自願把錢捐出來,地方給予一定的好處。但州縣切不可做濫好人,什麼善舉都獎諭,那樣是不行的。出錢助學可以,出錢修橋鋪路可以,建義渡可以,但是如捐錢修廟刻佛,給和尚道士香火錢,那是不可以的。必須是幫助官府,對百姓有好處的事情才可以。此事便就從孟州而起,你們兩個用些心,列出個名錄來,哪些是該獎諭的善興,哪些不是,有章可循。總的原則是錢要用到有用的地方,不要花在虛無縹緲的神鬼上面。”

李參和張大有兩人低頭想了一會,明白了徐平的意思,點頭同意。

善款如果真地能夠衝抵必須要徵的賦稅之類,那又何必讓私人捐贈?直接由官府收錢去做不是更好,地方官還落個好名聲。衝抵科配和買只是個態度,表示官方獎勵,不可能真地有多大的作用。這樣做,必須是跟收嚴各種苛捐雜稅結合起來。

按照徐平前世的說法,以後除正稅之外的苛捐雜稅,實行白名單制度,開徵許可權收到路一級的轉運使司,州縣不再有此權力了。這些雜稅名目繁多,並不能一概取消,正稅收到的財政收入涵蓋不了所有的財政支出,這是時代侷限,沒辦法的事,只是以後變得嚴了而已。徐平所能做到的,只能如此。而且各地情況不同,最多也只能收到路一級。

李參和張大有是徐平的自己人,可以直接跟他們講,不需要像其他地方官員那樣鬥智鬥勇,還要經過一番來回拉鋸才能推行下去。(未完待續。。)

第93章 汝州

汝州的三司鋪子正位於州城的中心,向西不遠就是州衙,東邊是梁縣縣衙,鋪子的南部則是大量賣瓷器的商鋪聚集的地方。汝瓷甲於天下,不但產量大,而且質量好,行銷四方。南至江漢,北至河東陝西,無數的商人從這裡販瓷器回去銷售。

由於境內山地居多,開墾的耕地很少,汝州人戶不多,經濟也不發達,與徐平前邊到的許、陳、穎、蔡四州差距較大。縱然如此,汝州的商稅依然高於鄭州和孟州,靠的就是這裡的瓷器產業。州內的大戶,多數與瓷器產業有關。

乘著傍晚的時候天氣涼爽下來,徐平換了便服,與知州趙和在這裡的方城知縣李覯一起,帶了譚虎等幾個衛士,出了州衙,到州城裡隨便看一看。

此時已是盛夏,雖然太陽已經西斜,不再毒辣,但地上依然蒸騰著熱浪。在路上走了沒有大多一會,就覺得腳下的石板發燙,熱風吹在臉上,汗不知不覺就流了下來。

不大的州城,幾乎沒一條大道上都有拉瓷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