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的泥沙之害。

繞著水壩轉了一段,張大有道:“今年春天的雨水比往年少,壩裡水量不多,看起來有些寒酸。等到了秋天雨季,想必水量就會多起來。”

“自然,大旱之後必有大澇,旱澇之後多有蝗災,今年不是個好年景啊。”

李參看著水壩裡不多的水,重重嘆了口氣。

徐平點了點頭:“此話不錯,所以從現在起,河南府和孟州就要多備糧,不要等到夏秋之間真發了災荒才措手不及。現在春天未過,百姓還感覺不到年景不好,我們為官做吏的可不能如此遲鈍。好在京西路其他州軍都算得上風調雨順,口糧調配得過來,用不著鬧到朝堂上去。但若是現在準備不好,到時救濟不及,可就不好辦了。”

李參道:“都漕說得不錯,只是現在備糧,州里沒有什麼錢,因此我在犯難。”

“阜財監已經建起來了,鄧州西峽縣也運了不少銅過來,下個月就可以鑄錢。到那時撥些銅錢到孟州吧,你們那裡也沒有錢莊,本來就缺錢用。”

聽了徐平的話,李參沉默不語。李迪不看好徐平的改革,認為無用,瞎折騰,一切新政孟州都不實行。現在因為建了錢莊,河南府掌握的銅錢很多,但不能調到孟州去,李參夾在中間很尷尬。從阜財監撥新鑄的銅錢,算是徐平的折衷之舉了。

(備註:史上此年河南府大旱,大半年沒有下雨,官府因為準備不足,調糧不及而出現災荒。雖然河南府境內有洛河,但引水的水渠基本沒有,因為主要的產糧區恰恰也是皇陵周圍。主角前世在農村待久,應該對北方天氣規律有些瞭解,提前著手準備。)(未完待續。。)

第92章 收權

看看天色不早,幾人一起返回。到了要出壩區的時候,張大有指著旁邊的山項道:“年前修壩的時候,在這山上建了一座龍王廟,旁邊有一處觀景亭。我們都那裡歇一歇如何?”

“好,剛好我也有話要跟你們講。”徐平點頭答應,當先打馬向山頂而去。

建這樣的工程,這個年代自然會建龍王廟之類的地方,祈求水神保佑。與其說是封建迷信,不如說是這個年代的風俗,地方官員除非是腦子煳塗了,不然也不會把國泰民安的希望寄託在鬼神上。徐平自己也立過廟,只要不過分,是不會阻止這些事情的。

到了山頂,果然有一處小小神廟,只有三間正房,一個小院。廟裡此時有一個老道帶著兩個小道僮主持,規模很小。見到來了官員,老道急忙帶著道僮出來迎接。

時間緊張,徐平吩咐手下人隨著老道進廟上炷香,自己帶著李參和張大有到了旁邊的觀景亭坐了下來。這亭子正建在山頂,雖然只是木柱茅頂,簡陋了些,但正把周圍的山水收入眼底,視野開闊,景色非常不錯。

在亭裡的石凳上落座,隨身兵士從廟裡取了熱水,上了茶來。

喝了茶,徐平對李參和張大有道:“昨天我到行慶館,見了本地耆老,說起汜水這裡立的學社來。一切都好,只是入社的鄉民財力有限,沒有教書的地方,風吹雨淋。”

張大有道:“此事是有的,我想著給有學社的地方建學堂來著,只是縣裡財力有限,一直沒有如願。等到今年漕渠通航,想來能夠收些稅算,便就把此事辦了。”

徐平擺了擺手:“不必,我已經讓本鄉大戶,合力出錢建房,當作學社教學的地方了。”

張大有皺起眉頭:“這事可是不容易,我本來也是如此想,勸諭文都發了數次,可鄉里的大戶就只是充耳不聞。沒有辦法,才想著縣裡出錢的。都漕身份不比尋常,也難得那幾家大戶曉得事理,給你這個面子。”

“哪裡來的面子?我苦口婆心說了許久,一個大戶就是不鬆口,只道家財是自己幾代攢下來的,他家裡又沒有適齡的學童,一文錢也不想出。最後沒有辦法,我只好讓他們把出錢的數額報到縣裡來,充抵以後的科配和買,這才算答應下來。”

聽了徐平的話,李參道:“都漕,這事情只怕有些不妥當。衝抵科配和買,又何必讓大戶們出錢?縣裡收錢上來自己建豈不是好,建起來是縣裡的德政,何必讓大戶們平白落個善人的名聲?鄉民說起來,官府不幹事,都是幾個善人的善舉,又有何好處?”

“你說的有道理,也正是我要跟你們說明的。”徐平嘆了口氣,“做善舉如果能夠衝抵官府的科配,那為何不直接由官府收錢,直接由官方去建?道理確實如此。所以我一再強調,衝抵的是科配和買,絕不可以衝抵稅賦差役。科配和買,折變支移,今年京西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