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9部分

本身就有不菲的嫁妝,再加上收起來的金銀寶物,這女人現在是個小富婆,想改嫁的話,不知有多少人願意娶,這就是個問題了。

蔣大郎的妻子改嫁,那他的一雙兒女就成了孤兒,按宋時的法律,是不允許其他人參與的,哪怕是再近的親戚也不行。對於孤兒,官府會直接把財產接收,而不會像後世一樣託付給宗族親人。財產在官府手裡,每月給孤兒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費,到了成年全部發還。京城裡專門負責此事的是檢校庫,但這個年代外地州府基本都沒有設立,是由通判知縣等官員直接負責。

這樣就很尷尬了,這幾千畝地在官府手裡,但又不是官田,怎麼定租戶的田租就成了麻煩事。田租高了官府平白背鍋,低了又讓百姓議論官府拿民財市恩,怎麼做都討不了好。顯然李參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不想伸手接這個麻煩。

徐平也覺得頭疼,童七郎手下的窯工還好說,大不了從鞏縣或者汝州那裡找幾個燒瓷好的來,把窯場撲買給他們,官府把每年的錢算少一點就是。蔣大有家裡,要是他大兒媳鐵了心改嫁,扔出來的幾千畝地的家產,就成了官儲的包袱。

而且思來想去,徐平也覺得那女人十之**會改嫁。世間哪來的那麼多願守寡的貞節烈女,這個年代又不提倡,又不發貞節牌坊,也不允許宗族相逼,一個年輕女人憑什麼為了一個囚犯守一輩子的寡?而且哪怕蔣大郎不砍頭,只判流刑,法律也是允許妻子不願跟著丈夫去受刑地,可以判和離的。這女人又有嫁妝又有平時收起來的財貨,有什麼理由去陪著蔣大郎受苦?

難道只能讓官府把這幾千畝地收在自己手裡,幫著蔣家的一對孤兒看上十年八年?哪個能夠保證經手的官吏不中飽私囊?碰上狠的,到了那對兒女長成,這些年的田租一絲一毫也到不了他們手裡,也是很常的事情。

到了那時,徐平只怕還得與李參一起為這事情背鍋。

閉上眼睛想了一會,徐平突然睜開眼睛,對李參道:“要不,你試一試合作社?”(未完待續。)

第56章 官督民辦

“合作社?”李參一頭霧水,“敢問待制,這合作社到底是個什麼?”

“這個——這麼說吧,譬如童七郎留下的窯口,除了去了一個童七郎,實際上原先燒瓷的人都還在。若是這些窯工如同先前一樣幹活,瓷器還是能夠燒出來,還是一樣能夠賣出去,還是一樣有錢收。李通判,是不是?”

李參點點頭:“待制說的不錯,但燒什麼瓷,燒多少,怎麼定價,怎麼收錢,如何發工錢,都得有個主管說了算。若是沒有這麼個人,別說是窯工自己,就是出了事情官府也不知道該找誰,不是成了無頭公案了嗎?”

“不錯,所以要有合作社這麼個地方,把這些事情擔起來。”

徐平明白,李參最關心的,不是窯場裡怎麼組織,怎麼生產,怎麼分配利潤,他最關心的是什麼人能夠負責跟官府打交道。收稅要找到人收,不繳稅要有具體的人關到牢裡去,各種賦役要能正常攤派下去。至於其他的,官府哪裡會操那個閒心。

這個主意也不是徐平心血來潮,是他長時間思索的結果。自己要推行大農莊大商業為主的經濟模式,那麼在這種形勢下,小農戶小手工業者應該如何面對衝擊?歷史給出的答案是互助合作社,今天李參問起,徐平突然就冒了這個主意出來。

長時間地在農村工作,徐平跟很多農村合作社打過交道,相應地也對合作社的歷史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瞭解。

合作社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小生產者小農戶為了應對商業資本的衝擊,而自然而然組織起來的互助合作的經濟組織。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最早的合作社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充分發展的地方,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也正是因為其有效性和普遍性,出現不久即在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起來。

在徐平前世生活的年代,發達國家的小生產者和家庭農場依然是靠合作社參與經濟活動,而在中國則剛剛起步。

當然,中國的合作社有著不同的歷程,最早與英國一樣是從消費合作社起步,應對商品經濟的衝擊。但由於具體的國情,一直髮展得不快。而到了解放後則又發展得過快,實際成了實現公有經濟的過渡,發展過程並不連續。

商品經濟的到來,必然會對分散的小生產者,甚至是普通的勞動者產生巨大的衝擊,而應對這種衝擊的手段,歷史上最成功的就是合作社組織。甚至可以說,只要徐平在這個年代把商品經濟推行下去,下層人民就必然會發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