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單單父親是前翰林學士,從伯父是錢惟演這位前宰執,這位錢明逸的身份就不比尋常。他現在還沒有出身,是恩蔭為官,但李若谷也不能輕視。
但再怎麼重視,李若谷都應該先跟徐平商量,這樣直接用留守司的名義上書,還是數落轉運使司的不是,那就擺明是要與徐平作對了。徐平剛到的時候,李若谷也曾經因為一山不容二虎而鬧了點小別扭,但很快就過去了。最主要的是因為兒子,擔心跟徐平作對影響了李淑的仕途,這一點徐平事後也有了解。現在又跳出來,徐平的第一反應,就是隻怕還是跟他的兒子知制誥李淑有關。李若谷自己,已到風燭殘年,不會管這些事情了。
想了一會,徐平才道:“翰林錢易的兒子,現在還只是少年人吧?”
“不錯,錢明逸今年剛好二十歲,還沒有舉過進士。”
徐平笑著搖了搖頭:“西京城裡多少人物,都知道是自己犯的錯,沒有人對童大郎的案子提出異議。一個二十歲的外人,卻跑到留守司說錢莊新政的不是,有意思,有意思”
徐平可以肯定,錢明逸是被人指使幹這件事的,只是是誰指使的,還說不清楚而已。
不過李若谷這樣站出來,很明顯就指向了他的兒子李淑,而李淑雖然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徐平卻知道他是呂夷簡的人。皇宮裡有石全彬這個微末之時相交的朋友,看皇宮大門的有李璋,徐平對朝廷裡官員的私人關係比別人知道得多得多。這些年來,徐平在朝廷裡能夠安安穩穩,沒有牽連進任何風波去,這兩個人的作用不可小視。
宋朝對內外朝的隔絕管得非常嚴,一般的大臣,能夠交結上一位在大內有權的內侍就是極大的助力。比如呂夷簡,交結了閻文應,給他的幫助非常大。這麼多年,他能夠鬥倒一位又一位的宰相競爭者,雖然主要是他的手腕厲害,但閻文應的作用絕不可以小視。
一般來講,皇帝看重哪位大臣,也只是給予更多的信任,官職升得更快一點,但不會把國事放心地交到他的手裡。真正掌控朝政的能力,還是要看在外朝自己的鬥法。
徐平算是趙禎看重的官員,官職升的速度快,但還是有實打實的政績打底,不讓別人說出什麼來。資歷不夠,也只好放出來補資歷,老老實實按規矩來。至於朝政的人事鬥爭之類,趙禎基本不會向他提起,不可能從皇帝那裡獲得情報。
這種情況下,在內朝的眼線就非常重要了。內外朝隔絕,官員在外朝的動作皇帝其實是不清楚的,同樣官員對內朝上的奏章、奏對之類外朝同樣不知道,如果能把內外兩朝的情報結合起來,就能夠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徐平都不需要讓石全彬和李璋特意打聽,只是平時說說話,聽他們提起今天哪個官員到大內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心裡便就有了底。這種事情石全彬和李璋兩人也是心知肚明,也會特別挑一些對徐平有用的話來說,只是不說破,大家有默契罷了。
楊告來對徐平一說,雖然徐平不知道是誰指使了錢明逸跳出來,但此事與呂夷簡有關是肯定了。不過自己跟呂夷簡併沒有什麼衝突,這次他怎麼突然挑起事來?
見徐平沉默不語,楊告又道:“我聽人講,朝廷裡對此事已經議論過一次,兩位宰相意見相左。王相公認為此案是分司官員貪心,與錢莊新政無關,主張不用理會。呂相公則認為這麼多官員上奏章,錢莊新政必然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不能只聽京西路一面之詞,要派位朝廷大員下來查個究竟。呂相公此話別人也無法反對,只是還沒定下人選。”
“哦,朝廷準備派什麼人來?”
“呂相公主張派翰林學士梅詢,王相公反對,還沒有定論。
梅詢,又一個呂夷簡的人,徐平的心裡已經大致有數了。
第163章 準備應對
呂夷簡在朝廷裡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知道答案,恐怕呂夷簡自己也很難說清楚。但可以肯定一點,不說地方上,朝廷裡各個衙門的關鍵位置都有呂夷簡的人。政事堂和樞密院自不必說,其他從學士院舍人院,到御史臺院諫院,審官院審刑院,呂夷簡都可以直接操控。就是三司,除了王惟正外,陳執中和其他兩位副使與呂夷簡的關係也很緊密。
呂夷簡是權臣不是奸臣,他有追求權力把持朝政的**,但並沒有丁謂那種要把天下操之於股掌之中的野心,他的小集團相對來說也就比較鬆散。科舉進士第一次結黨,是始於太平興國年間的那幾屆,毫不掩飾,野心勃勃,胡旦小集團甚至夜夜密謀,為後世留下了“半夜三更”這個成語。此後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