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5部分

句話是錯的。徐都漕,你做事確實罕有人比,但經學上,還是別找人來寫。”

喝了半天酒,徐平的臉色有些發紅,剛好掩飾了聽完李迪的話的窘態。李迪性直,歷史上他去世之後,趙禎專門為他題的碑就是“遺直”,說話還真是一點都不客氣。徐平雖然也熟讀經書,但到底有前世的知識做底子,不能夠真正沉下心去研究這些先賢學問,經學是其短處。如果單從先賢的書中摘一兩句話出來,徐平可以發揮出去,洋洋灑灑寫篇文章出來,這是他策論的長處。但是由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根本性不同,對於先賢理論的細微處,他理解的就不行了,這是經學的短處。想用經學來解釋自己的理論,在李迪這位狀元面前,徐平還真是班門弄斧了。

喝了口酒掩飾了一下窘態,徐平才道:“相公說的是,今年我們做的事情求之古籍,已經定了由營田務王拱辰和方城知縣李覯來做。”

李迪點頭:“這人選才說得過,王拱辰是狀元,文章自然不錯。方城知縣李覯,我也聽過他的名字,看過他的一兩篇文章,確是有見地。論起經學功底,李覯不下於泰山孫復和蘇州胡瑗,他參與進來,你的想法才能立得住。”

當官重進士出身,民間的學術大家卻沒有這個講究,實際上這個年代的學術流派開創者,名重一時的人物,大半都是沒有中過進士的。泰山學派創始人、開兩宋理學先聲的孫復四舉不中,蘇湖學派創始人、使江南成為理學重地的孫瑗七次落第,李覯若是沒有遇到徐平,歷史上一樣也屢試不中。他們的學術和思想都是靠講學傳播開來,同樣得享盛名。

這是時代的特點,科舉考的並不是經義。說到底科舉是選拔考試,只要能夠把適合的人才選拔出來就可以,並不是能力考試。透過了科舉中了進士並不是說就具有了做官員的能力了,大多數進士出身的官員實際上都碌碌無為。但選拔官員這種事情,也無法進行能力考試,合不合適,還是要由在工作中的考評來決定。因為大儒往往落榜,就憤憤不平地說科舉制度不公平,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中了進士的大儒,比如歷史上的朱熹,實際上也不是多麼優秀的官員。強行把選拔考試改成能力考試,由重詩賦改為重經義,最後演變成明清時期的八股文,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

正是因為如此,李覯的名聲遠比他的官職重得多,在京西路的官員中,他比一般的知州名氣大多了。徐平選擇李覯,已經讓這件事情帶上了濃厚的理論色彩。

要立萬世法,僅僅是靠徐平在京西路多收的錢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能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支援。如漢之桑弘羊,唐之第五琦和劉晏,在財政思想和舉措上都有革命性的貢獻,但都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往往人亡政息。另一個極端例子的法家流派,有了商鞅變法的實踐,再加上韓非子的理論,不管後世怎麼貶低反對,卻一直流傳,甚至如“崇本抑末”等思想被後世各家吸收。實際上這個年代的理財思想,很多都來自法家。韓非把工商列為“五蠹”,商鞅認為學者、商人和技藝餬口的為無用之民,正是重農抑商的理論基礎。

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

實際上先秦的顯學之中,儒家的治國理論相對薄弱,基本沒有什麼系統性的統治教科書。要怎麼治理國家?儒家告訴後人的,是去看先王之治。不過有一點,儒家因為提倡隆禮尊賢,被視為鋪張浪費,幾乎所有的反對派都攻擊這一點。按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百姓最好吃飽了什麼事不幹,什麼事不想,不要有多餘的活動,或者稱為愚民。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消耗,什麼禮儀忠孝,都是多餘的浪費。至於娛樂,那更加是罪惡了,本就不應該有,所以也就不允許有。

正是因為治國理論薄弱,什麼樣的理政措施都可以向儒家裡裝。崇本抑末,重農輕商來自於法家,一部分儒者便就吸收了進來。節用愛民來自於墨家,一樣被吸收了進來。黃老之治,清靜無為,更是成了王朝新立時的標配,與崇尚文治並行不悖。

以上三項重要的治國舉措,與徐平現在推行的新政完全背道而馳,可以說都是建立在天下之財有定數上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李覯來破除這種觀念了。他由理論上提出了人之慾是天性,是正義的,而滿足人的這些**,則就是逐利。義利之辨,利與義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對立的,逐利與求義並不矛盾,這正是後世功利主義思想的源頭。

徐平需要李覯的理論基礎,正是在這一點上。追求滿足人的**是正義的,則就可以把滿足**的物質和精神產品定義為財富,人的**無窮,對財富的渴望也就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