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接任次序混亂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戰時正任統兵官永遠帶中軍粘住右軍,右虞侯實際上是先鋒。而副統兵官則與左軍在一起,策後接應。另外一個原因,是兩位統兵官職責有分工,關係再是親密,也難免對對方的業務不熟悉,防止出現混亂。
作為戰術層級,營和都一級沒有司令衙門,沒有參贊軍事的僚佐,與再上一級的作戰層級是有根本不同的。他們的組織體系要求簡單、直接、有效,條件不許可設定太複雜的體系。正副統兵官分前後隊,前軍統兵官陣亡了,總不能跑到後邊把副任叫到前邊來。
桑懌聽著徐平的話,慢慢點頭,把這些記下來。至於其中包含的意思,到底有那些優點哪些缺點,則要回去之後慢慢恩索,大家再作討論。這思索的過程,就是對面對的問題更進一步理解的過程。與徐平共事多年,桑懌已經習慣了這種做事方式。
至於前、中、後軍各自帶的人數,當然不會機械地按照徐平說的那樣分,而是要按實際的戰鬥情況分配,那只是一個大致原則。
把軍事行動分為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次,理清了各自面對的任務,軍制大的框架就定了下來。在這個原基礎上,再去細化,以保障完成任務為核心,進行軍隊組織,設定各級機構。從實踐中把客觀規律總結出來,用規律指導戰爭實踐,使一切都有章可循。
營和都一級主要任務是從事簡單的戰術行動,任務簡單,他們的組織結構定下來,上面的層級也就大致有了輪廓。其實各級總的指導原則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因為任務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要求,把這些要求回進去就可以了。
戰略、戰役和戰術三個層級並不只是簡單地依照人數劃分,涉及到各級將校的任務分工、指揮許可權等等具體的內容,實際中還是要靈活變化。
第57章 千里西來
八月中旬,徐平正式上奏,要求誘殲西使城禹藏花麻部的主力。
奏章裡徐平列了這樣做的理由。核心兩點就是借殲滅禹藏花麻,震懾西蕃人心,讓那些靠攏党項的部族心知畏懼。再一個就是西使城重要的戰略位置,這是自漢通西域以來從長安到金城郡的中線和北線的交匯點,一旦佔據西使城,則就西北可以隔山威脅蘭州,西南沿祖勵川威脅會州。唐朝通吐蕃的道路是走南線的平襄道,西使城一帶的道路則是牧馬監,相對荒涼,沒入吐蕃之後就全部荒廢了。但道路雖廢,基礎仍在,重新開通並不難。
徐平自認已經儘量考慮周全了,朝廷應該痛快同意才是,萬萬沒想到這樣一目瞭然的方略,仍然引起了爭吵。李迪表示支援,但陳堯佐和韓億再次反對。他們認為秦州多是地方兵馬,沒有禁軍的精銳主力,跟大股敵人開戰太過冒險,一旦失利則隴右不穩。如果讓党項佔據了秦州,則整個局勢惡化,所以應力求穩妥。他們建議,還是要在甘谷一帶築大城,截斷西使城南下的道路,再徐徐圖之。
講道理是講不明白的。你說要積極進取,他說用兵當未慮勝先慮敗,你說已經考慮到了各種可能性,做好了相應安排,他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先求穩。
幾次奏章,哪怕全用八百里加急,半個月也已經過去了。徐平也懶得再理樞密院的各種公文,按照原有計劃,讓魯芳配合楊文廣開始詳細勘探甘谷一帶的地勢,準備築城。不管打與不打,這座城還是要築的,到時禹藏花麻打過來了,怎麼打還是徐平說了算。將在外有便宜行事之權,終究是看戰果說話,只要打贏,則一切好說。
李迪為人粗疏,性子又硬,在中樞的人緣不怎麼好。支援徐平的官員其實還是有不少的,不過他們不願附和李迪,搞得局面相當被動。
進入九月,秋高氣爽,山谷裡依然一片蔥翠,小隴山上卻已經叢林盡染。
已經整修好的隴坂道上,一個三十多歲的健壯漢子揹著一把鐵劍,牽著一頭青驢馱著行李,從東向西緩緩行來。看著周圍山林景色如詩如畫,突然仰天一聲長嘯。
嘯聲高亢,氣息悠長,旁邊的樹林裡驚起一群盡鳥,撲楞楞地到處亂飛。
喜慶正押著三司鋪子的車隊從鳳翔府回秦州,聽見這一聲長嘯嚇了一跳。秦鳳路現在大軍集結,繁忙的關隴道上自然不用擔心盜賊強人,不由心中好奇。
打馬上前,打量了一下那個牽驢的漢子,喜慶拱手道:“不知這位哥哥怎麼稱呼?在下是秦州三司鋪子的喜慶,人人稱為‘小主管’。見哥哥丰神雋逸,必不是普通人物!”
那漢子笑道:“我是京東青州人氏,姓王單名一個途字,幼時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