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得成功?

我希望,透過對此書所列問題(雖然其範圍有限)進行探討,中國政府的決策者和公司領導人能夠借鑑外國政府開放國際創業投資和實業的政策指令,進行創造性地運用發揮,促進宏觀和微觀的經濟改革。

有意於中國高技術市場的外國公司怎樣才能將中國式思維融入公司戰略和決策?具體而言,商業模式的應用和收益率涉及一系列因素(特別是智慧財產權因素),外商如何在企業運作標準和這些因素的範圍之內,透過建立既對華又對外(或雙向)的投資通道從而規避風險?

進行中國式思維的方法

中國的社會經濟基礎是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模式:商務過程的完成,形式上是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實質上是靠自上而下的方法實現。

繼續推進的結構改革將會導致某些領域失業率的增加,因而需要在下一個十年創造一億多個就業機會來緩解就業壓力。報告建議政府重新評估現行的吸引投資的政策,將重點放在消除服務業擴張的障礙上,而不是鼓勵向出口為導向的資本密集型製造業投資。

政府也需要加快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以實現從傳統的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轉變。問題包括:

(1)中國內地和臺灣加入WTO之後,對自身經濟以及其他經濟體,尤其是亞洲經濟的影響;

(2)中國與其他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競爭以及相互依存;

(3)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問題(無論是否加入了WTO);

(4)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在亞洲經濟危機前後的表現;

(5)中國、其他亞洲經濟體、WTO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貨幣政策。

這種制定決策和化解衝突的二元方法,會限制中國公司吸引外國合夥人以及高技術服務和產品的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