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華夏為外蒙古提供支援,外蒙古為華夏充當前哨,大家又是水乳交融的一家人,豈不美哉。
所以外蒙古這三百萬難民是有必要接收的,但是要接收三百萬難民可不容易,怎麼接收,安置在什麼地方,怎麼安置,都是難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接收並妥善處置三百萬難民的難度,並不比撤離尚海兩千四百萬民眾要低。
原因有很多,首先,難民來自其他國家,本身與華夏其實並沒有太多關聯,正府不用奢望難民們能像尚海民眾一樣投奔親戚自行解決生活問題,甚至不能指望他們會安分老實地接收安排,配合正府工作。
其次,難民與華夏國民在文化、風俗、人情和法律上都存在著許多差異,這種差異必定會導致矛盾的產生,要解決這種矛盾相當困難,只有想辦法同化雙方的觀念,才能找到和平共處的良好模式。
否則,很可能會像那些大量接收難民的西方國家一樣,將自己的國民置入危險之中,把本國國土搞得烏煙瘴氣。
最後,華夏正府並沒有多少接收難民的經驗,拋開香港接收越南難民一事不提,算下來總共就這麼幾次:上世紀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接收過一批從印尼逃難的華僑和紅色高棉執政時期的柬埔寨難民,後安置在光西與海楠;俄聯邦前身蘇聯邦入侵阿富汗時開放中阿邊境暫時接收了一批難民,最後滯留數目不過萬餘,全都留在新江歸化華夏;八十至九十年代,聯合國難民署一再爭取,歐美國家提供財政支援,華夏外接收兩萬多位緬甸穆教難民和斯里蘭卡泰米爾族難民;二十世紀末,北寒國大規模饑荒,數十萬難民越境逃亡,並滯留隱藏在吉臨的北寒族聚集區,華夏正府採取了容忍默許政策,地方正府則鼓勵北寒難民以通婚方式獲取華夏國籍。
這幾次接收的難民總數大致在五十萬左右,而且還是分批次接收,與一次性接收蒙古國三百萬難民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難民接收一事也需要零一基地參與,合情合理,畢竟這種時候錯不得。
見劉中千找這個藉口開溜,楊小千也不留他,點頭道:“好,接受難民茲事體大,你去忙吧,我就不送你了。”
劉中千起身前面露猶豫,似乎在考慮自己是否應該道歉。
想了想,劉中千一聲不吭地站起身,輕輕推開座椅,彎腰把掉在地上的那顆糖果撿了起來,當著楊小千的面,慢條斯理地撕開包裝紙,把糖果放進了嘴裡,用力咬牙。
嘎嘣一聲響,劉中千咂著小嘴轉身往門外走去。
楊小千一動不動地坐著,等到劉中千出了門,才掏出煙盒,給裴青弦扔去一根菸,再給自己點上一根菸,自言自語道:“我這便宜侄子,真是個天才。”
第四百三十章 獵人角(上)
“您知道,很多網民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專門的興趣論壇,方便有著相同愛好或者工作的同好在論壇裡交流,這樣一來天南地北的同行或者同好都能及時將資訊傳達給其他人。”
裴青弦作為第二批加入遠救會的老人,深知楊會長脾性,開大會的時候打打官腔倒也無妨,但單獨彙報的時候務必要講人話,最好是能找到容易理解的比喻或者例子,千萬不要在報告內容裡塞滿讓人頭大的術語。
領導做到楊會長這份上真是不容易,裴青弦心想,每天要處理那麼多事務,年紀輕輕就白了頭髮,誰要是不識趣把報告內容搞得複雜費腦,讓楊會長少年脫髮,那可真是罪無可恕這還真不是開玩笑,壓力大了就容易脫髮,裴青弦聽說專供楊會長使用的洗髮水已經從去屑洗髮水換成了防脫洗髮水。
“嗯,是人都有表達的需求,尤其在當今快節奏社會,人人都在壓力之下傾向於將自己的表現欲透過某種渠道發洩,於是尋求聽眾看客、知音知己的論壇貼吧也就應運而生,你有什麼好想法?想建立一個獵人公會專用的論壇?”
楊小千點了點頭,示意裴青弦繼續說。楊小千對網路論壇的瞭解並不少,高中畢業以前他也曾是一個解謎論壇的資深潛水員。
“呃,我也覺得應該建立一個便於大家交流經驗的論壇,不過既然是要把公會當成產業來做,那我更看重其中的商業用途。您看,現在很多論壇都做成了行業聚集地,據我所知,某些專業性較強的論壇,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與舊時代的商會相似。”
“以前在遠江咱們沒有條件,基本只能靠無線電進行通訊,所以公會的資訊處理能力一直無法提升,既然現在有條件了,那我認為不光可以搞論壇,還可以搞點其他的高科技、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