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反正有遼國送來的那些羊,鮮嫩爽滑,味道不錯,用那個代替雞腿,我還頂得住。”(未完待續……)
第三六八章 焦頭爛額
幾天之後的中午,第一批攜家帶口的上千災民在一些官兵的護送下來到了溧陽,他們的家園已經被洪水毀掉,而且身無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體,在寒風冷雨中瑟瑟發抖。更冷的是他們的心情,大大堤修復、潮水退去之前,他們已經無家可歸,只能任由官府驅趕,在官兵的監視下被運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們的粗暴對待,到現在不給飯吃,讓他們飢腸轆轆、滿心淒涼,對即將開始的流民生活,充滿了恐懼和怨氣……
“憑什麼城裡人都不走,就讓咱們鄉下人背井離鄉!”一路上都是這樣的牢騷之聲。
“糧食不夠吃的唄,又不想讓咱們這些鄉巴佬塞滿城裡。”有老人冷笑道:“自然把咱們往各縣裡送,現在倒好居然還是跨州的送了,說出去指不定讓別人笑話咱們浙江呢。”
“人家縣裡就願意接收?受災的又不是他們。”災民們憂心忡忡地說道:“要是浙江別的地方還能說是鄉里鄉親的,可是現在,唉……”
“咱們就是些討人嫌的累贅。”老人憤懣道:“哪有喜歡災民的官府?”
“這麼說,咱們肯定不受待見了。”災民們的情緒愈發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錯了。”老人幽幽道:“就怕稀得沒幾粒米,那非得餓死人不可……””
“嚎喪什麼!”官兵持著鞭子,大聲呵斥道:“溧陽到了,都趕緊打起精神來!”
災民們不由向遠處望去。就見溧陽矮小的城牆上郝然掛著一幅布條,寫著十六個紅色的大字。浙江識字的人多。不少人眼前一亮,大聲念出來道:“人飢己飢、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這個意思,就算是做做樣子,也讓災民們感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達溧陽城下的時候,卻見城門口已經聚集了很多人,為首的是個穿著七品官服的年輕人,年輕得有些不像話,想來自然是溧陽的知縣無疑。
不待衙役們引薦。這些來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給知縣老爺磕頭。
“諸位快快請起。”楊凌趕忙扶住一位老者道:“折殺本縣了!”
“求大老爺可憐!”白髮蒼蒼的老人,卻堅持給他磕頭道:“給我們一條活路!”
“求大老爺可憐,給條活路吧……”災民們七嘴八舌附和著,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勁地磕頭。
楊凌的眼眶溼潤了,這些都是掙扎求生的生命啊,當他看到災民們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為了一條活路時。深深震撼了,當年看馮導的《溫故1942》的時候,楊凌也掉了幾滴淚,可是那畢竟是電影。拍得再好,也不如這現實來得震撼。感到沉甸甸的責任壓在肩頭,楊凌親手扶起幾位鄉老。“諸位鄉親快快起來,且聽我一言。”楊凌忽然爬上了一張桌子。指著背後牆上的十六個字大聲疾呼道:“諸位看到那些字了嗎?”
災民們點頭。
“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災民們又點頭。
“人飢己飢、人寒己寒,患難與共。賑災恤鄰!”楊凌高聲道:“這就是溧陽縣給你們的承諾!”
聽著這位知縣老爺的承諾,災民們那冰冷淒涼的心,一下子熱乎起來,又紛紛“青天”、“菩薩”得叫個不停。
楊凌擺擺手,災民們便安靜下來,聽他接著說道:“請你們記住,你們來溧陽不是來逃難的,而是來生活的,你們雙腳踏上溧陽縣的一刻,你們的身份就不再是災民,而是和溧陽百姓一樣,有房住有飯吃、有官府保護的百姓!”
頓了一頓,楊凌繼續朗聲說道:“為此,本縣十萬百姓,為你們空出了七千間餘住房,待會兒登記後,便可各自領取三天口糧,跟著你們的房東回去歇息了!”
災民們本以為來了有個窩棚、有口稀粥就不錯了,想不到竟然有房住有飯吃,都感動的眼淚嘩嘩的,不過卻也有老成的問道:“那三天口糧吃完了怎麼辦?”
“一般來說應該是賑貸,”楊凌說道:“但你們短則三兩月,長則半載要回鄉的,所以普通的賑貸是行不通的。所以採取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災民們面面相覷,有人問道:“我們還要幹活?”
“難道諸位在鄉里時,不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楊凌淡淡道。
災民裡沒有富人,稍有點財力的都在家裡守著自己小金庫和小糧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