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收集一個儘可能大的樣本,然後再看這中間的普遍規律是否能證明你的猜想。
產權與財富
職業經理人制度能救國企?
最近有人在文章中談到信託責任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問題,以青島啤酒為例說明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優越性,並也行得通。
分析青島啤酒這一個案能告訴你什麼呢?2001年以後其業績改進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我們千萬不要從中得出另一個“要想成
為好作曲家需先把眼睛弄瞎”的結論。
在有關論述中,有的人士以2001年青島啤酒掌門人從彭作義換成金志國為例,說從那以後青島啤酒業績和H股股價都有了大
幅提升,說那證明青啤採用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是多麼優越,認為這是青啤比海爾越做越好的根源所在—這個結論非常牽強。其實,這位人
士並沒界定清楚金志國與張瑞敏作為職業經理人有什麼差別,那些我們暫且不管。但是,在有關這個問題的文章中並沒有證明:2001
~2003年青啤的業績改善是由“金志國作為有信託責任的職業經理人”這個“因”造成的,特別是由“信託責任”造成的。當然,他
們更沒有證明是“信託責任”在金志國這裡管用,而在海爾的張瑞敏那裡不管用。
嚴格來講,青島啤酒的業績和股價改變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彭作義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舉債收購
,收購了各地很多的啤酒廠。到了2001年,青啤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基地,啤酒差不多可以就地生產,不再需要遠途運輸,成本就節
省了很多。可以說,這為2001年以後青啤業績提升做了很好的準備。如果沒有彭作義的大規模舉債收購,或許青啤2001年後的業
績提升也不會這麼快。
過去幾年青啤在香港H股的股價確實上漲不少,但我們不能忽視同期間所有H股股價都在上漲。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有那麼多新
的中國概念基金公司於過去兩年建立,大家都想買中國股票,而且2003年是全球新興股票市場過去幾十年裡上漲最多的一年。當海外
基金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投資時,分到投資中國的比例也會很多,它們投資中國股票的主要途徑又是香港H股、紅籌股和B股。這樣一來,
水漲船高,青啤的H股不上漲才怪呢!
因此,青島啤酒的業績和股價上漲不一定是由“有信託責任的職業經理人”造成的。更何況,正如前面講的“阿炳的故事”一樣
,單個或幾個案例不能說明一般性的問題。
再者,一些人講到的“信託責任”,就像我們講了幾十年的“要講道德”、“要有責任感”,等等,講了50多年,結果呢?並
不是我們不向往“有信託責任的職業經理人”。問題是,“信託責任”不是靠道德式訓話建立的,而是要靠相配套的市場競爭與制度逼出
來的。中國50多年的實踐證明,如果只靠道德要求而沒有制度支援,甚至剛進去時的“職業經理人”到後來也會被國企改變成“非職業
”的經理人。蘇聯從20世紀60年代也開始培養職業經理人、義大利的國有企業從二戰以後也採用職業經理人制度,但最後這些國有企
業都被迫民營化,為什麼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越來越差,當時也試透過獎金激勵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
培養其管理者的成本意識,但是國有企業效益仍然每況愈下。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國有企業也試過獎金制度,實行過“承包制”,但
結果卻是經理人只顧實現短期利益而採取了很多短期行為,導致這種激勵方式最終失敗。義大利的國有企業制度可能與“信託責任”的說
法最接近,它們的國有公司並非行政部門,行政干預較少,但是國有企業在義大利最終還是失敗了,從1985年開啟了私有化道路。
產權與財富
國家持股是世界現象?(1)
在這場辯論中,有人指出,國家持股現象在歐洲也非常普遍,並舉例說,奧地利國家持股高達14。81%,在芬蘭、德國、法
國、義大利都有類似數量的國家持股。因此得出結論:企業國家持股並不只有中國才有;既然其他國家也有,為什麼中國要“國退民進”
?
因為國家持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