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到佈施這個詞都會想到我應該擁有財富,才可以去做佈施。其實未必如此。

言語的捨得,得到的收穫最大。言語是表達人與人之間情感最好的方式。

言語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在不同階層生活的人,溝通的言語方式都不一樣。那麼,什麼樣的言語讓對方能夠產生歡喜呢?

很多時候我們把人與人在彼此溝透過程中產生的讓對方歡喜的語言就叫做“美語”。“美語”,沒有固定模式,因人而異。對學者,用非常嚴謹的語句來跟他講話,他覺得特別動聽;如果用這樣的語言跟一個比較沒有文化的人來講,他會覺得非常彆扭,不覺得這是美語,覺得很刺耳。

溝通是從言語上開始的。從言語的表達當中,我們擁有了所該擁有的一切。所以,言語的付出,也就是舍。透過善的言語表達,發展出去後,從別人那裡就會得到善的回報;惡語相對,得到的就是惡報,互相帶來的就是痛苦。

言語表達必須透過學習。學習某種文化是最能讓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來源。我們說先要學會捨得,這就叫有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先放下自己的一切,學會尊敬別人擁有的文化,再把這個文化加以傳播,慢慢就會得到了。

我們學別人的語言,也要舍很多東西。你本來會講自己的語言,現在得放下自己的語言,然後很尊敬地去學別人的語言。學的過程中,當你把對自己語言的執著與對自己環境的適應放下以後,學到越來越多的是對方語言和對方文化。學到了對方文化,學到對方語言,你可以很容易把文化、思想用適合對方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在傳播的過程中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得到想擁有的。

。 想看書來

精神扶貧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捨得,最多的應該是文化佈施、知識佈施。

有一個領導,每次見面都會問我來北京幹什麼。有一次我跟他講:“領導,我扶貧來了!”他說:“只聽說過發達地區的人到你們貧窮山溝裡面去扶貧,沒有聽說過山溝裡的人到發達的京城來扶貧的。”我說:“領導你搞錯了,都市發達地區有很多人的心靈是貧窮的,他的知識充足、物質充足、社交充實,但是他精神是貧窮的,所以需要我們給他們做‘精神扶貧’,所以我來做‘精神扶貧’。”

一般人認為,擁有物質後人才活得快樂。而有信仰的人則認為,先要有精神層面的豐富,人才能快樂。這時,我們先不談誰對誰錯,從中可以知道物質和精神這兩種財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們佛教裡叫“資糧”,也就是人活著時需要的糧食。佛陀最早就說,有兩種糧食可以讓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叫福德資糧,一個叫智慧資糧。福德一般是指什麼呢?人的長壽、人的健康。然後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們習慣叫的福祿壽,這兩者加起來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資糧,是指一個人靈魂上不會經常自私地執著於他自己;經常能夠放空自己,達到無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裡叫智慧。智慧如何產生呢?智慧是需要去從聽、想、行中產生出來,我們叫聞思修。

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人活在世界上的兩個真正依靠,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兩者缺一不可。

捨得就應該在這兩個層面上進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們能夠舍,得到的更多。我們做老師的教學生,舍一點自己的時間,就能夠把我們所學到的佛法知識傳播出去;我們佈施的時間雖然很短,對別人產生的效果卻很大。用這種傳播方法,一個老師帶十個二十個學生,這二十個學生將來又能帶一百個學生。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有善的念頭,不去斤斤計較,願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佈施出去,這些思想漸漸就會傳播得很廣。

到現在為止,佛陀的教育維持了兩千多年。剛開始是佛陀一個人發展,如果佛陀不花幾十年的時間來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當時捨不得自己的王位,捨不得自己的軍隊,捨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權,而不去苦行六年,那麼佛教就不可能作為一個偉大宗教延續這麼久。佛陀就是捨得的典型。

我們經常說,“捨得”小小的種子,很快就會得到回報。最不用成本的“捨得”是願意捨出愛心與慈悲心。在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從偉大的無我境界中發出去的捨得,捨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勞,他傳教的四十餘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傳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為此付出了很多。並不只是佛陀這一個老師,所有的老師都是這樣的。一個老師實際上一生也很短暫,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