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執鞭駕車把母親接回府邸。過了節後,母親悲傷的說:“天道昭昭,豈能任意誅殺人命!我真不想以此蒼蒼白頭見你這少壯之軀遭受刑戮,唉!走了,回去了,為你預備塊墓地去吧!”

一年多後,延年果因得罪權貴太甚,被人誣告,以誹謗朝廷罪“棄市”,死。

觀延年事,略有類於晁錯。可惜其不能早脫宦海,與母親共歸鄉里,以全其孝,庶可長壽乎?

鄭思元處世

鄭默字思元,開封人,生於官宦世家。

有一次思元陪同晉武帝出城郊祀,皇帝遂問何以為善政,思元答道:“扶農勸桑,是為一國之基;拔擢賢才,是為經營天下之道;官居久職,以使政事順達;明令典刑,以使獎懲有據;崇尚儒學,是為教化勸導之本。如此而已矣。”皇帝稱善。

朝廷有人貪贓枉法,牽連甚重,而思元及諸兄弟則一泓清流獨遠。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欲舉薦自己親戚為博士,因礙於思元,輒羞而不敢言。

思元剛升任大鴻臚不久,母親逝世。按照當時的官制,把親人下葬後就要回衙任職,但是思元上表朝廷,懇切的請求准許他按照古禮守喪三年。我想,這除了出於他真實的孝心以外,大概還因為他有感於漢末以來禮樂衰敗,因此去實踐孔子所說的“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理想。過了一段時間後,朝廷矜憫思元的哀痛,准許了他的請求,並且朝廷從此為之改制,重新對官員守喪制度做了“活性”規定,讓大臣自己決定守喪的時間。

公元280年,思元以六十八歲終於世,諡曰成。審議思元諡號的時候,尚書令衛瓘曾上表力陳思元的高尚節操,希望朝廷可以給思元更高的哀榮,但是這一提議最終被晉武帝皇后的父親楊駿給破壞了。當初楊駿為了拉攏思元,對思元說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思元的公子鄭球,但是思元一直仰慕西漢雋不疑的為人,秉持對權貴敬而遠之的態度,所以就婉拒了楊駿的提親。思元活著的時候楊駿找不到“挽回面子”的機會,因此思元去世後,他就趕緊來報這一箭之仇了。後來楊駿因權勢熏天、飛揚跋扈而大禍臨頭,被誅了三族,受其牽連而死的有數千人之多。

在那個名節重於泰山的時代,為官者死後的諡號即是歷史對他一生的最終評定。但是思元的諡號在當時計程車大夫看來,根本就不能完全彰顯他的功績和美德。一些人因此感嘆道:像思元這樣寬厚博愛、謙虛溫和、謹慎恭敬,從不矜才傲物,事上以禮,待下以謙和,即使是僕從雜役也從不對之呼喝作色的人,還一樣招致怨恨,活在世上可真是件難之事啊!

“居世之艱”,難道真的算是晉代名士尚清談的一個理由和原因嗎?其實活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艱與易的分明區別,主要是人的心態,只要你真的可以“既來之,則安之”,那麼又何必鬱郁乎無涯呢!竊以為處世之道,不在乎求所順,而在乎求無愧;不在乎必可聞達,而在乎無所棄廢。我輩為人,若能瞻前賢而無愧,撫子孫而無慚,亦可算長樂人生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名將祭肜教子忠義

祭肜字次孫,潁川潁陽(今河南省襄城縣東北)人。東漢初年名將,曾駐守遼東戍邊近三十年,數敗邊胡。其為將勇而有謀,待部下如手足,撫邊民如骨肉。對為患邊塞的鮮卑、烏桓、匈奴等民族恩威並施,迅速結束了王莽亂政以來遼東邊塞烽煙戰亂的局面,使遼東重新恢復了清平繁榮的狀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因此受到了遼東各民族自下而上的由衷敬愛。故其為人可謂仁而勇,溫而威。

公元69年,祭公被明帝從遼東詔回京城,授予太僕職銜。在遼東的近三十年中,雖然祭公屢建功勳,屢受封賞,但是他回京的時候卻“窮”的叮噹響,連件換洗的衣裳都沒有,皇帝很欽佩他的節操,於是在下旨賜錢百萬,馬三匹以及刀劍之餘,並賜居宅衣服行李、鍋碗瓢盆等一切生活必備之物。

公元73年,皇帝下旨命祭公將兵,會同南單于左賢王信,*北匈奴,目的地是涿邪山。因左賢王信與祭公曾有嫌隙,出塞後左賢王信隨便指了一座小山說是涿邪山,而祭公本不熟悉漠北地形,遂被欺騙。祭公見此處並不見北匈奴軍隊,於是下令班師回朝。回朝不久,祭公即被朝臣參劾畏敵無功,隨即革職入獄,後又被赦出還家。過了些時候,皇帝又想重新啟用祭公,卻接到祭公之子祭逢的奏疏,雲祭公已亡。皇帝趕緊召見祭逢,詢問祭公死因。祭逢悲泣說父親自從出獄後,即一病不起,深以受小人矇騙而憤恨,數日後便嘔血而亡。

祭公臨終的時候,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