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瑜的成功父母學》 自序
大多數父母都承擔著教育孩子的壓力,提到“成功”兩個字,究竟我們算不算是“成功”的父母?究竟“成功”的父母應該盡到哪些責任?
近30年來,我在華人世界各地巡迴演講5000場以上,經常接觸許多熱心孩子教育、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的爸爸媽媽,大家內心都有著大同小異的想法:
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將來孩子的前途是否有著落?工作是否有機會?
如果孩子從小能得到比較好的栽培,將來是否就能自力更生、發揮才能,也好讓我們這些父母儘早鬆一口氣?
重點是,在朝夕相處的互動裡,有時看到孩子不發一語、悶悶不樂,我們實在看不懂孩子有哪些心思?有時看到孩子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又想勸勸他(她)——可別高興過早,得意忘形啊!還有的是推一下走一步的孩子,更讓我們心急如焚,世界資訊瞬息萬變,社會需求日新月異,咱們的孩子還這樣懵懵懂懂,將來可怎能和別人競爭啊?
針對現代父母所面臨的教養困擾,我潛心鑽研多年,也專心聆聽大家的心聲,終於找到五個關鍵點,相信可以陪伴所有的爸爸媽媽從《吳娟瑜的成功父母學》找到成功教育自家孩子的好方法。
一、瞭解孩子為什麼苦悶
講到孩子的苦悶,這其實是我們許多父母的盲點——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只要好好學習不就得了嗎?這還有什麼好煩惱、好擔憂的呢?
問題就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觀,孩子出現了許許多多我們做父母也頗為困惑的問題,例如:
“我對學習就是沒興趣,我一定要參加高考嗎?”“如果偷偷喜歡了一位同學,要說出去嗎?”等等。
在本書的第一輯內,我將以“及早改善親子關係、預防家庭遺憾”為前提,和大家分析並分享如何觀察瞭解孩子的身心狀態,並多方充實醫療資訊來協助孩子,在成長路上不再憂鬱、不再焦慮,同時勇往直前。
� 二、清楚孩子的行為動機
孩子從小到大,在我們為人父母眼前一天天地長大,其實是再也熟悉不過的寶貝。
可是,奇怪得很,孩子小小的年紀已經學會頂嘴,要不就是臉不紅、氣不喘地說謊。大人都被氣壞了,他們卻還可以若無其事地在你面前走來走去或看電視。
有時候,你會很氣餒地問自己:“這可真是我的孩子?我是怎麼教出這樣的孩子?”
氣歸氣,現實還是現實,大人硬著頭皮,還是要好好地面對。
在本書的第二輯內,我將以“孩子的行為表現是有他的行為動機”為前提,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察言觀色、抽絲剝繭地找到孩子的“行為動機”。
當父母從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等出發,以各種角度瞭解了孩子的“行為動機”,這時就會有比較大的情緒空間去包容孩子,也比較樂意用正確的溝通技巧去教育,好讓孩子找到自我行為修正的方法。
三、制定孩子的遊戲規則
華人父母通常比較疏忽什麼是“遊戲規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想一句、說一句”,或是朝令夕改,讓孩子莫衷一是。
家庭裡的“遊戲規則”的制定實在太重要了。本書第三輯,將以“遊戲規則可以促成孩子更自動自發”為前提來探討。
這並不是說,用嚴厲的、不能通融的方式教育孩子,
而是因為有事前的遊戲規則,孩子反而在成長的過程可以找到和父母多元的、彈性的、共同成長的空間。
例如:“課業應該在什麼時間內完成?”“一週可以平均上網多少小時?”“零用錢需要多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可以去見爸爸(媽媽)嗎?”等,這些話題都是可以在家裡敞開心扉來討論的。
“遊戲規則”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也需要修正和調整,總有一天,你會見識到一個懂事成熟又負責任的孩子。
四、幫助孩子重建人際關係
不少的父母都明白孩子學會“做人”比學會“做事”更重要。因此,從孩子小時候就積極栽培多參加活動或學習營,總是希望孩子人際關係好、社交圈大,將來“借力使力”,大家相互扶持。
這些想法都是對的,在本書第四輯裡,將以“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自愛、自重的能力”為前提,再引導大家一起從聆聽、陪伴、參與來協助孩子找到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橋樑。
孩子的成長路上,很多冤枉路是可以縮短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