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的山谷,挖出一個黃土朝天的大傷疤。
還有一片重重迭迭的墓碑,也在前方山谷裡顯現。這應該早就存在,原本不明顯是因為有草樹遮掩,現冬日草木凋零,已無法將其掩藏。
難以形容當時的心情,只是木雞般地站在山塢裡,滿眼憂傷。
一個幽靜美麗的山谷會這樣開始消失嗎?
久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2004年12月26日的中午,滿山積雪尚未消融之時,我一個人在寒山塢佇立。這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時刻:眼睜睜地看著又一處寂靜自然之地可能默默消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穹窿,吳地之鎮山(1)
不信蘇州有此山
吳中無崇山峻嶺,有的只是蜿蜒丘嶺,低低地匍匐在水天相接處。
就在這一片低矮的丘嶺中,穹窿山拔地而起,高峻挺秀,氣象開闊,是吳中海拔最高、體量最大的山。它全長約公里,最寬處4公里,綿延蘇州城西藏書、光福、胥口三個鄉鎮,高峰“開如釵股”,分別為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主峰大茅峰海拔米,山體中間隆起,四邊下垂,山勢蜿蜒數十里,東抵青峰、烏龍,西峙鳳凰、玄墓,北控靈巖、天平、賀九,南臨太湖。對於平均海拔只有至5米的蘇州地區而言,穹窿山獨擅形勝,真可謂“盆盎太湖,兒孫眾嶺”,其被稱為吳地之鎮山,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在2000年夏日我偶然走入穹窿山之前,我從未聽說過這座山。
不知何故,以往人們對蘇州的印象,完全是圍繞古城展開的,城中是蘇州私家園林,城外山林最著名的也全緊緊靠著古城,如虎丘、靈巖、天平等,或以寺名,或以石奇,或以人以文以史彰,而且都是城裡人開門向西眺望時,首先能見到的山。
穹窿位於距城40裡的西部鄉村,因為距離的緣故,很長時間藏在深閨人不識。這也難怪,就連號稱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絕大部分水面在吳中境內。太湖七十二峰,也大多浮沉或蜿蜒於蘇州西部水土之上這樣一個事實,卻也同樣不為人知,以致一說到太湖就是無錫黿頭渚,因為無錫城市距太湖較近,不像蘇州,去吳縣境內的太湖邊上,要坐一小時汽車。名氣很大的太湖尚且如此,穹窿的鮮為人知也就十分正常了。
當時我還在省裡工作,幾年前曾設計並組織了一個名為“錦繡江南行”的活動,很受歡迎。內容是於春季江南最美時光,邀請臺灣著名工商業者組團考察,路線定為南京———揚州——無錫——蘇州。首次成功後,此活動便成為江蘇與臺灣工商界溝通聯誼促進了解的品牌活動,固定為每年春季必須組織的活動,隊伍年年擴大,新朋老友鹹集,這就要求每年到各地(後又擴大至鎮江和常州)參觀的內容要時常更新,不能一成不變,當然總的路線是固定的,由寧入境,由蘇出境,客人從上海繞香港回臺灣。
蘇州作為錦繡江南行的最後一站,除了考察經濟開發區,遊覽古典園林之外,還能再看些什麼呢?為此,我專程來蘇州調研,這次不再囿於古城區,而把重點放在了吳縣,當時吳縣尚未撤縣建區併入古城,但市縣相接,事實已融為一體。範圍一擴大,景象也隨之大變: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太湖萬頃的水光帆影,秀美質樸的東山銀杏撩人眼目,一橋越湖又使西山的林屋洞、石公山漸次揭開迷人的面紗。那一路青山逶迤、麥浪翻滾,田疇農舍氣息清新,人行其中如在畫中。
意猶未盡,又問當地人還有什麼好地方?再加一句:沒去過的?
答說,還有一個地方,叫穹窿山,只是路不太好走,剛開始開發。
一聽這山名就覺得很美,迫不及待就去了。路果然不好走,正在修,坑坑窪窪,灰塵很大。然後,車子便抵達穹窿山景區大門。
進木製大門繼續往山裡開,只覺山高林密、景幽泉清,連車窗全是綠的了,十分驚喜,蘇州還有這麼幽深的森林公園?簡直不可想象!在一個綠林深密、翠竹參天的半山停車,沿林間蜿蜒的山路步行,直抵谷底深處的孫武苑,那裡幾棵古銀杏和古樟樹枝柯橫斜,濃葉蔽天,下有茅蓬一座,以疏竹為籬,旁設一牌說明,此為孫武子隱居和撰寫《孫子兵法》之地。茅蓬乃今人的仿古建築。後來才知道,這裡是茅蓬塢,穹窿東南坡最美的山塢。
由茅屋右側倚山而築的石階上行,約40來級,抵孫子兵法碑刻廊,廊呈“回”字形,分別以中文楷書與英文日文鐫刻《兵法》全文,廊後高臺叢林之中正建新的建築,據說是“兵聖堂”,紀念孫武子的,還沒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