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水草豐美,果木扶疏,人行其中便是進入了畫境。

有兩母女模樣的農婦從上方坡道上下來,又證實身後環立的青山就叫金鐸山,法華寺原址就在靠右側這邊的山上。

“上面什麼都沒有了呀”,剛乾完農活的母女邊下山邊說。這時候已是下午4:00左右,到家不久又要忙晚飯了。

那女兒長得真清秀,膚色細白紅潤,一身舊衣服也掩不住清秀的純美,在四圍蔥綠環抱的山野裡,原應該生長如此純美質樸的少女。

往山上去。到處是慄樹、楊梅樹、桃樹和銀杏樹。慄、梅到此都變得粗壯茂盛,枝葉伸展如蓋,從枝杆看起碼都應半百以上樹齡,但每一株都青枝嫩葉肥美新鮮,雖已暮春時分,遠山近樹仍是新綠一片,讓人喜歡得不行。

一次次地佇足,為這片青春的古老山林讚歎。

一面讚歎,一面擔憂,它也會很快消逝嗎?

再往上,有舊時石砌的山道在林間向高處延伸。我想這就對了,這條階梯狀的古老石道應該是為古寺配套的。

沒了香火,斷了人蹤,石階顯出久棄荒蕪的樣子,石縫中也伸出了茅草野竹,現已刈清,供農民上山種茶使用。

登上臺階的最後一級階梯,迎面便見上面是個山坳,有座紅磚砌成的簡易平房背山而建,前面是一大片平地,那應該就是法華寺的遺基了。

在靠近山口的那片平坦的高坡地上,幾棵巨大的銀杏樹遮天蔽日,真可謂綠蔭擎天,芳草匝地。我登上山口的第一眼,就被這片奇異的銀杏林所震撼,那麼高大,那麼古意,卻又那麼青翠欲滴,那麼生氣勃勃,獨自在無人的山坳裡詩意地生活。我震撼廢墟前那些大銀杏樹有滋有味的生存狀態,那古老的年齡和青新的容貌完美融合在半山之上這片荒蕪的空坳裡。

我穿過這片綠蔭進入山坳裡的平地來到山前那座孤零零的簡易紅磚房之前。門鎖著,屋旁另有一間耳房,門前支一口大鐵鍋,一看就知春季有茶農在此加工茶葉。

憑直覺料定鎖著的正房裡應供奉菩薩或神像。從窗外往裡看,屋裡光線不好,背山的緣故,但仍能看清裡面果然供著一位娘娘,面相端莊溫厚。

房左側數步在山崖下有一小池,水盈滿,岸石已半圮,有的浸沒在水中。崖壁蔓草雜生,臨水處有一長方型大理石嵌於壁上,碑面似被搗過,但隔潭仔細辨認,勉強可見“一箬泉”三字。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金鐸山上也有一座法華寺(2)

金鐸山相傳吳王藏金鐸於此故名。大曆中,有人于山上得九石鐸,因立九壇(《洞庭記》)。法華寺始建於南宋,至明規模宏大,有禪房72間半,僧三百,寺內有二泉,一名“惠泉”,一名“一箬泉”。“箬”,指葉短而闊的竹子,多見於江南山中,我曾在陽山文殊巖下,見過最茂密最豐美的箬竹。

可惜“惠泉”遍尋無著,恐怕就在屋後山崖下,如牆如簾的藤木已將其嚴密覆蓋。

房右側的山地被新闢成茶園,一壠壠紅土之上是一簇簇剛紮根的小茶樹。

再之上就是雜樹茅竹封頂,再之上就是天了。

要穿過茶園之上那片未闢之荒山談何容易,我深知又將陷入“叢篁野卉,雜迷其竇,非牽蘿扁身不能窺也”的境地,但又如往常一般,未經思索便一頭鑽進荊蓁之中。

如同又一次沉入潛流暗礁之間,不辨東西。那沒頂的“潛流”是荒原野生植物的深潭,那“暗礁”是隨時可能擋在面前的崖石或樹牆。我又變成了一條遊弋在深海里的魚,不憑視覺而憑感覺不時避開太密太雜實在無法透過的地段,摸索著試探著插入密竹野樹堆中可能擠進去的隙縫,只要頭能進去,身體自然就能跟進。就這樣憑感覺向上,向上,直至腳底山地漸漸升高,榛莽漸漸低落,我能冒出頭來了,終於看到清亮的天就在眼前。

用力跨上最後一道土坎,雙腳就站在山樑之上了。

豁然在前的,是浩瀚的太湖,還有同樣廣袤的天空!

正前方,幾座小島載沉載浮,或橫臥或側列,點綴在萬頃湖面之上。

這麼恢宏,又這麼迫近,天地湖山全銀亮寧靜坦臥眼前。

山樑之上的灌木僅及小腿,有幾處新開的小茶園,露出新鮮的紅土。無名的野草開著細碎微弱的小花,是星星點點的黃色和白色。

穿過及腳的灌叢,沿起伏的山脊往前去。我喜歡在這些無人的山頭上自由自在的行走。這時,我的左肩閃著巨浸的水光,我的右肩湧著秀谷的翠浪,正前方蜿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