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葉子開始凋零,掛在枝頭的,也已焦枯。
有兩條新修的山路從縹緲峰頂通向附近的山頭,分兩個方向下到不同的山塢,一條通往較近處的水月塢,另一條則越嶺而去,通往較遠處的涵村塢。
春天時分,我已翻山去了水月塢和塢裡的堂裡村,這次就直奔更遠處涵村塢而去。
新鋪的山路就地取材,是將山上隨處可見的黃石敲碎平鋪,如一條寬幅黃帶,垂展在群山光禿的頭頸之上。太湖邊的山峰大抵如此,到一定高度便因石多土瘠不長大樹,最多隻生稀疏的雜樹和茅竹。
走在渡山越嶺而去的山樑之上,人像溶進天空一樣。
途經水月塢頂上的山樑,又見大山巨大的側面被掀去綠皮,裸露著新耕出的紅色土層,那是準備種植茶葉的農業開發專案。
抵達涵村塢的上方,可以看到塢底山坡綠意蔥蘢,但山腳下出現一個大工地,推土機正在挖土造池,旁邊正在建造一幢連著迴廊的樓房。
沿著一路新鋪的黃石臺階一直下到工地前,小何的親戚已在等候,他是村長,管轄原先的涵村與堂裡村,現合併為一,統稱堂裡村,分別在水月塢和涵村塢兩個塢中,有800戶人家共3000多人。
這些破土動工的專案,是西山鎮正在開發的旅遊專案,那樓是茶樓。
中飯就在塢裡吃,窗外滿是綠色的山影。菜飯、蝦、魚、青菜、蕃茄蛋湯,都是就近從屋後和湖邊取來,十分新鮮。“最近怕禽流感,雞就不吃了。”村長笑著說。這時已是下午一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