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赤壁賦》裡面,“客”和蘇子各有其對人生的看法,“客”認為人生無常,英雄豪傑到最後也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何況一般人?生命有什麼意義呢?蘇子則認為大自然的美是永恆的,是豐富的,迴歸自然的人,有永恆的美感和豐富的生命。蘇子的一番議論,使“客”改變了沉重的心情。
也許我們應該把“客”和“蘇子”兩人的意見連貫合併起來看。“客”是蘇子的化身,反面意見的代言人。整個的意思是蘇子看透了人生,要放棄名利,寄情山水,以大自然為心靈的歸宿。
請注意:《前赤壁賦》的整體效果乃是抒情,其中的議論情見乎詞,真是“筆鋒常帶情感”。寫景則情景交融,無法區分。這篇文章敘事十分簡明,如豆之棚,如瓜之架。作者寫到最精彩處,他的“理”時時隨著寫景抒情透露出來,許多句子是情、景、理三者交融。這是一種複雜的合奏。樂器雖然有好幾種,但“曲式”是統一的,也就是說,無論抒情寫景敘事說理,都用“賦”的句法,在“賦”的形式之中,大家是和諧一致的。
綜 合(5)
我想目前我們沒有這個本領。不過我們得到的啟示可以馬上實行,那就是,以抒情為主的文章,其中的議論必須能幫助抒情而不擾亂、打斷抒情。目前最“安全”的辦法是,使用議論幫助抒情時,說理的句子要少,以防喧賓奪主。蘇東坡才有辦法寫那麼多,他是大文豪。同理:用抒情幫助議論時,抒情的句子要少;
用記敘幫助議論時,記敘的句子要少;
用描寫幫助議論時,描寫的句子要少。加以歸納,似乎可以得到一條“普遍原理”。
雖然很少,效果卻可能很好。
公園裡的草地是風景,是公共的財產,你“不該”去踐踏它。這是議論。倘若接著描寫草地是那麼新鮮,那麼清潔,那麼柔軟,也許使你更“不願”踏它。由於“不願”,你會更加相信“不該”。
春天,有些孩子爬上樹去捉那在巢中嗷嗷待哺的雛,又多半不能好好地餵養,只是拿來玩弄一番。在他們手裡,“雛”是活不長的。這一年,我們的樹林裡少了許多羽毛明亮的鳥,少了許多鳴聲婉轉的鳥,少了許多辛勤捕食害蟲的鳥。這是大自然的損失,也是人類的損失。那些孩子實在“不該”這樣做。倘若接著寫,這也是鳥的損失,是“雛”的父母無可補償的慘痛的損失,他們喪失了心愛的子女。你用抒情的筆法去寫老鳥的痛苦。那些孩子不僅“不該”,更是“不忍”那麼做了,而“不忍”使他們更相信“不該”。
下面找一個例項,察看議論文綜合使用各種寫法的情形。這個例子比較平易。它的寫法是,先標出“普遍原理”來:睦鄰可以得到好鄰居,好鄰居使我們安寧快樂。然後引用已經得到眾人信服的“名言”,支援此一“原理”:所謂睦親睦鄰,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是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裡凝聚而得的智慧。此處所謂“凝聚”,就是歸納。下面的寫法是用反面的材料支援正面的原理,寫出不睦鄰的後果:倘若鄰居不能和睦相處,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有一位太太說,她有經驗。下面敘述事實。她說,她家的客廳一向很乾淨。有一天,她從外面回來,滿屋子都是油煙,嗆得她馬上咳嗽起來。怪了,油煙是從哪裡來的?仔細一研究,原來後面的鄰居在廚房裡裝了一架抽風機,對準她家的窗子吹,把廚房裡的油煙都吹到這邊來了。她想,這成什麼話呀,你會裝抽風機,我不會嗎?她馬上也裝了一架,尺寸比他的大,馬力比他的強,開動以後聲音也比他響。每天做飯的時候,兩家對著吹。你吹得我家牆上的字畫嘩啦嘩啦響,我吹得你家的鍋碗叮噹叮噹響,天天過日子像打仗。下面就這一段敘述,以反問的語氣作一評斷:這樣一來,兩個家庭還能安寧嗎?還能快樂嗎?下面以抒情幫助評斷,以比喻幫助抒情:一牆之隔的兩家人,彼此暗算,彼此討厭,那種日子是很痛苦的。為此人要做多少惡夢?要有多少心煩意亂的日子?心裡裝滿了憤恨,跟自己的家人要增加多少爭吵?肉裡插進一根刺的人,是要失去了正常的感覺的啊!下面從正面發揮議論:睦鄰之道,千頭萬緒,但綱領只有四個字,就是“自愛愛人。”在這個原則下彼此相處,積極的一面可以互相合作,守望相助;消極的一面可以消除誤會,避免糾紛。彼此和氣,彼此熱心,彼此有善意,誰也不緊張。下面用描寫幫助議論:誰都希望他的隔牆是一瓶鮮花而不是一顆炸彈,誰都希望他的屋頂上是一個天使而不是一個魔鬼。下面用詩句支援描寫,再用描寫支援議論:“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豈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