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他,記述那是怎樣的一個夢,夢中有些細節非寫得詳細不能寫出夢的特色,非放大了來寫不能稱心。要想寫得歷歷如繪而不瑣碎散漫,必得用描寫的手法來處理。誰能禁止他這樣做呢?

夢境是充滿了感性的,夢中的喜怒哀樂會留到醒後久久不散,把夢境引起的情感起伏寫出來,不但使記敘更清楚明白,也給夢境增加深度和厚度。那麼,為什麼不寫呢?既然寫,為什麼不用抒情的筆法呢?

記事、抒情、說理、寫景,常常在文章裡交織得十分細密。例如:她流下眼淚。這是記敘。在這句話後面緊接著:淚珠在她眼睛裡遊走一團,拉成一條晶瑩,“啪”的一聲在地板上跌碎了。這是描寫。若非描寫,一滴眼淚不會這麼重要,眼淚也不能“拉成一條晶瑩”。下文是:人性啊,你的名字是脆弱!一片落葉可以使我產生莫名的煩惱,一隻蝶蝴可以給我無由的快樂。當前的一滴眼淚則使我顫抖,好像面對滅世的洪水。世上有什麼語言可以挽救我的失敗呢?有什麼行動可以改正我的錯誤呢?這顯然是抒情了。然後是說理:事後回想起來,那場面並不值得驚心動魄。人都有一個幼稚期,然後漸漸老練起來,微風能折彎小草,不能搖動樹枝。“老練”和“幼稚”常常互相譏諷,那倒也不必,只要老練而不麻木,幼稚而不衝動,兩者都很可貴。這一段雖是說理,卻也用了一個比喻,以描寫來幫助議論。

綜 合(2)

就以上的例子舉一反三,我們不免要問:是否記敘、抒情、描寫、議論可以不再劃分了呢?是又不然。

儘管記敘可以和抒情、寫景、議論綜合運用,那以記敘為主的,仍是記敘文;

那以議論為主的,仍是議論文;

那以寫景為主的,仍是描寫文;

那以抒情為主的,仍是抒情文。通常,我們先考慮寫什麼題材,也就是採用生活中的那一部分經驗。如果由老師命題作文,他必定先考慮同學們有這個經驗沒有。他不可能要我們寫“喜馬拉雅山去來”。

有一個插曲。有一次,班上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哥哥》,一位女同學立刻舉手發言:“我沒有哥哥。”老師就問她:“你是不是希望有個哥哥呢?你有沒有幻想過有個哥哥也很好呢?”答案是“有”。老師說:“寫你幻想中的哥哥吧。”幻想也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題材選定了,你得決定,這篇文章以記敘為主呢?以抒情為主呢?以描寫為主呢?還是以議論為主?

有時候,出題目的人連這個也規定了。題目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你大概就不能放手描寫了。題目是《祭抗戰八年死難的同胞》,你大概就不能“記事本末”了。題目是《墾丁公園遊記》,你大概就不能鴻論滔滔了。這倒也解決了問題。

不過也可能引起問題。像“植物園裡的荷花”,原不止有一種可能。你可以寫成“植荷”,以記敘為主;你可以寫成“賞荷”,以描寫為主,你可以惋惜殘荷,以抒情為主,你可以寫成“荷池對於景觀之影響”,以議論為主。如果題目下面有括弧,註明“記敘文”,你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倘若訓練有素,幾乎什麼題目都可以作文。有一年,聯考的作文題目沒有印在試卷上,改為在考場中臨時宣佈,以防漏題,但是試卷上“作文”項下有一句話,註明“文言白話皆可”,這句話當然是加上括弧的。有些考生臨場緊張,沒看見黑板上的作文專案,只看見試卷上的“文言白話皆可”,以為這就是作文題目,居然也寫出滿篇文章,真也多虧了他。

又有一次,國文試卷上不印作文專案,臨時在考場公佈。辦理試務的人希望考生作文時先把題目抄下來,不要一出手就是文章,因此在考卷上加註“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試題和答案用紙是分開的,考生做出來的文章也是一種答案,這是試務人員的想法。但是有些考生忙中有錯,以為“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是作文題目,居然也能寫好出幾百字的“答案”。

我當時覺得這事有趣,就去拜訪幾位閱卷的老師,問他們可曾看到根據“把題目寫在答案紙上”做出來的文章。有位老師說他看到一篇,寫得還挺不錯的呢。那篇文章寫了些什麼內容?閱卷老師想了一想說,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有題目就有答案,有答案就有題目。這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樣,兩者有因果關係。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也就是說,先有題目還是先有答案?我想,在命題委員心裡是先有答案的,他心裡先有了山濤、阮籍、稽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名單,再問竹林七賢是誰,看我們是否記得。但是對我們考生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