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間先後排列相反的次序。他可以先想印象最深刻的,先濾掉沒有可能的。

早晨到某旅館看某人,在那裡並未抽菸,不可能遺失打火機。

下午四點陪朋友喝咖啡,大家稱讚他的打火機,有人開玩笑說要“沒收”,他也用開玩笑的態度抓起打火機,裝進口袋裡起身就走。這一幕印象最深刻。

剩下的,一個是中午的餐會座談,一個是晚上的喜酒,這兩個地方最可疑。喜筵上一直有人點菸敬酒,自己的打火機有沒有拿出來過?……

這也是倒敘吧?然而它是順著“他”的思維寫的。

如此這般,我們有兩個問題:一、從什麼地方倒敘;二、怎樣“偽裝”成直敘的樣子。

民間傳說有很多女子比男人強,而且她們大半是丫鬟或姨太太。據說有一次,蒙面大盜侵入一個富人的家庭,把全家人都捆起來再大肆劫掠,有一間上了鎖的屋子無法進入。盜匪斷定屋子裡有值錢的東西,威嚇富翁交出鑰匙,富翁的太太嚇慌了,說出鑰匙在姨太太身上。姨太太知道不能抵賴,就坦然說:“你們放開我,我開啟鎖,帶你們進去拿東西。”強盜認為一個女流不足為患,就給她鬆了綁。她果然開了鎖,舉著燭臺,跟在強盜後面指指點點,使強盜找到金銀。(此處故意遺漏一件事。)強盜走後,富翁急忙報案,官廳查問強盜的模樣,都說強盜蒙著臉,看不出來,獨有那位姨太太說,她替強盜秉燭照明的時候,故意把燭淚滴在強盜的衣服上,希望官廳趕快搜尋,但看衣服後背有蠟淚的,便是疑犯。(前面遺漏的事在此處寫出來。)官廳憑此線索,果然破案。

在這個故事裡,把姨太太留下破案的線索改為倒敘,增加敘述的曲折起落,這是把“關鍵”移後,讓讀者有所期待,有期待而後有滿足。倒敘的“偽裝”也很成功,姨太太的佈置在當時是一大秘密,旁人看不出來,強盜感覺不出來,只有姨太太自己知道,但她恨不得連自己也瞞著,所以讀者對此一隱秘的氣氛不加抗議,以為自己也“應該”和在場的人同樣懵然。如此始能破案,而讀者贊成破案。

使用區域性倒敘的人不要忘記了,“倒敘”的部分敘完以後,多半要回到主流,繼續直敘下去。這樣,直敘的“大形式”併吞了倒敘的“小形式”,倒敘始完全自然。姨太太設計破案的線索,是倒敘,官廳憑線索破案,是歸於直敘。同理:

那個遺失打火機的人,在左思右想、東找西尋之後找到了打火機,並慎重地收藏起來。

倒 敘(5)

那個坐在馬車上驚聞家變的歸客,只嫌馬車太慢,恨不得一步走完。

那白髮蒼蒼的老校工,平生最愛兒童少年,所以選擇了現在的職業。

在我家院子裡栽樹的人早已不知哪裡去了,誠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嬸嬸一直希望有隻狗陪她,如此這般得到了獅子狗,不寂寞了。

進電影院或博物館之前不早已餓了嗎?現在電影散場趕快吃飯吧。

倒敘是直敘的變化、調劑,整體倒敘的散文很少;區域性倒敘的散文,其倒敘的部分多半不會很長。而且,倒敘完畢回到直敘以後,文章也快要結束了。這就是說,倒敘的部分多半在文章的後半段,甚至有人定出比例,認為約佔三分之一的篇幅。

特殊的例子總是有的,試看: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春滿殿

到今只有鷓鴣飛李白的這首詩,倒敘的部分竟佔了四分之三。這樣寫成的散文也有時可以見到。

最後的問題是,縱然使用倒敘,那材料仍然不能寫成一篇可讀的文章,怎麼辦?如果這是課堂上作文,你只得硬著頭皮寫,如果是自由寫作,那就放棄這個材料算了。並不是每一經驗,每一見聞,每一思慮都是文章,我們放棄的材料比使用的材料不知要多幾十倍。不過放棄並非“丟棄”,你可以儲存著,說不定什麼時候忽然有了用處。

以上的說法儘量約束了寫作時的想像力。一開始我就說,我們是討論忠於事實的記敘文,只希望事實在讀者眼中生動一些。

在想像的天地裡應該沒有乏味的事情,你可以“加油添醬”,甚至可以“妙造自然”。老夫老妻無言對坐,結婚五十年把可說的話都說完了,多乏味啊,文章怎麼做得成呢?但若可以任意想像,就有一個螞蟻在老太太臉上爬,跌進皺紋裡頭爬不出來,老太太挺富泰,紋溝一擠,幾乎可以把螞蟻活埋了!老先生望著妻子的臉微笑,像五十年前的笑法,而老太太也忽然靦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