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在生活中得到某些經驗,他想把那經驗直接地忠實地記下來,不願再加以變造。他的理由也許是心存虔敬感激,例如寫父母的言行;也許是那經驗本身已經夠美,不必再用文學手段去無中生有,如《核舟記》這些作品都採用散文的形式。

二、平面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人生的一個“平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它的材料也是平面的。這樣的詩最近散文,因為散文反映人生可以(並非必定)止於平面,不求立體。如果“我”去年今日在桃花下與人分手,如果“我”今年此日又在此門中和人相逢,這就走向立體化了,這裡還有一點空白要補起來,那是:由去年今日到今年此日,這一年之中“我”幹了些什麼?如何將這一首一尾中間的虛線變為有機體?比方說,“我”這一年之中竭力想忘掉她,好容易淡忘了,不料又重逢,而重逢後又得分手?如此這般,你也可以考慮寫小說了。

三、閃現的,不定形的

蘇東坡說,他曾經在黎明之際看見竹筍生長。他說,竹筍不是悄悄地慢慢地長出來,而是突然冒上來。就這樣,他寫了一篇散文。有一位老教授說,當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家鄉來了一個馬戲團,有一個隨團表演的小女孩,穿著紅褲子,引得他百看不厭。直到現在,他七十歲了,有時還夢見那個女孩——穿著紅褲子。就這樣,他寫了一篇散文。一位到美國旅行的作家說,他在紐約誤入酒吧,乍見裡面一片昏黑,一群黑人朝著門口的方向仰臉看電視,熒幕的餘暉罩著他的黑臉,從他魚肚色的眼球上反射回來,“眼”是屋子裡惟一發亮的東西。那雙眼充滿了邪惡,流露出恨意,那光也冷得可怕。他連忙退出來。如此這般,他寫了一篇散文。

好像什麼題材都可以寫散文!小說戲劇都有模式,作者在大模式中求變化,填不滿模式的題材不能用,散文似乎沒有這個共同的大模式,它沒有定形,由作者隨意賦形。小說劇本的作者把那些“填不滿模式”的題材記下來,存在“倉庫”裡,用靈感、想像力、生活經驗慢慢餵養,等它長大,散文作者則不一定要這樣辦,心有所得,拿起筆來就可以寫,“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別有一番樂趣。

� 什麼樣的題材是小說題材呢?大致說來:——〖1〗一、性格突出的人物

俗語說“百人百性”,又說“泥人也有泥性”。人的性格各自不同,但有些人相當接近,可以合併成類。按照習慣每一類性格有一名稱,如陰沉、爽朗、剛強、柔弱等。這種經過歸納以後的性格,使那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留下長遠的影響。

體裁選擇(2)

一個人如果具有明顯的性格,他的行為會有一個模式。有些事情他一定會做,有些事情他一定不做。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態度,我們可以猜得出來。“人心難測”,其實並不很難,人的性格和行為之間有某種因果規律。我們要有相當久的人生經驗、相當深的社會閱歷,才認識此一規律,所以古語說“人老自智”。

雖然“百人百性”,這百樣性格卻有一個共同的背景:人性。由人性看個性,由個性看行為,是演繹;由行為看個性,個性看人性,是歸納。想到人性多半能原諒那些有缺點的個性,慳吝的行為使人不快,但若那守財奴早年過於窮困,內心永遠潛藏著匱乏的恐懼,又足以使人釋然。從仁者勇者身上則可以看見人性的偉大美麗,知道萬物之靈可以到達這樣的高度。

作家觀察人生,如果從人的性格著眼向下發現動人的行為,向上發現深藏的人性,他多半要用這種材料寫小說,只有寫小說才“物盡其用”。

二、含有衝突的事件

有些事件含有衝突。例如神父和妓女在一處避雨,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連在一副手銬上逃亡,一個韓國人到了朝鮮,朝鮮懷疑他是韓國派來的間諜,他回到韓國,韓國又懷疑他是朝鮮的間諜。有一個人,姑且稱之為某甲,他出賣了他的朋友某乙,他從此躲開某乙,避免見面,他又時時打聽某乙的行蹤和生活狀況,放心不下,因為他要預防某乙報復。這些材料早已由小說家寫成了小說。

有時候,小說家要製造含有衝突的事件,或在事件中製造衝突。“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雪想剝掉松樹的外衣,松樹怎麼也不肯,雪花費盡心機,徒勞無功,自己卻融化了,——沒關係,明年再來。這就是製造出來的衝突。機器人本來和人沒有衝突,但是有人設想千萬年後,機器人愈來愈精巧,跟人沒有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