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熱衷於投稿。可跟許多前輩的經歷不同,我從未收到過什麼退稿信,稿件寄出去兩三個月了,報社、雜誌社既不告訴你採用了沒有,也不說達不到要求、打算退稿一類的話。總之,你只能乾等著,那滋味就像嫌犯等待判決通知書一樣,別說有多難受了。

可是我不甘心啊,於是按照報刊上的電話,打到他們的辦公室,詢問投稿的結果。

對方通常會告訴我,不知到哪去了,會幫我問一下,看是誰處理的。如果是投稿後兩三個月還沒有迴音,就基本上等於退稿了,所以我最好自備底稿。現在,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會做出這種宣告瞭:由於來稿較多,編輯人手不夠,所以恕不退稿,請自留底稿云云。

讓HR一眼相中你的幾個小技巧(3)

這跟20世紀80年代的做法相差何止千里?真是世風日下啊!

但是仔細一想,覺得人家說的也不無道理。那怎麼辦呢?總不能就此放棄吧?當年又不像現在這般網路發達,投份電子稿既不花錢,速度也快。再說了,就算是稿件被斃了,我也想知道“死因”啊,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修改、提高,你說是不是?

於是,我打電話給之前一位說話比較熱情的編輯,向他了解編輯工作的節奏,請教投稿時的注意事項。問完之後,我就心中有數了。從那以後,我投稿就做了兩個改變:

一是在信封上註明是投給哪位編輯的。編輯部人不多,但每天收到的來信可不少,大家通常是先處理完寄給自己的,再根據各人情況分一下公共信件。我之前寫的信都是註明“某某編輯部收”,所以經常享受這種“待遇”,稿件容易被遺忘不說,一旦追蹤起來,也基本上是“無頭案”,不知道傳到誰手中去了。

註明是投給哪位編輯的之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那位編輯會優先處理我的稿件,還會留下較深的印象,我要了解稿件的具體情況,也只要跟他聯絡就行。有時候,為了方便編輯處理起來更方便,我還會在信封上註明稿件叫什麼名字、是什麼性質、投給哪個欄目的。

二是投稿的同時寄上一個貼好郵票的信封,信封上寫清自己的郵編、收信地址,必要時附上回信的信紙,寫好開頭:

陳乾文:

你好!我是《XXX》雜誌社的編輯,收到你的來稿《XXXXX》,現決定:

1、 採用;

2、 退改,修改建議如下: ;

3、 退稿,退稿理由如下: 。

從那以後,我投出去的稿件十有*能收到回信,好些編輯還會另外附紙,詳細地寫上改進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為什麼前後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因很簡單,人大多圖省事或喜歡偷懶,尤其是在工作量比較大的情況下,這時候,你要是能為對方考慮,“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那麼對方也會樂得在第一時間聯絡你、幫助你。

像我給人投稿,最渴望的就是發表,哪怕不能發,也希望能夠得到編輯的指點。至於他是否知道我叫什麼、我的收信地址是什麼、回信時得貼多少錢的郵票,都不重要,我把這些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工作做了,他省心省事了,自然樂得給我回信。

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一種習慣,說話、做事之前都先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儘量消除他的不便或困惑。這樣一來,哪怕是我有求於人,對方也樂得伸出援手。

還是以求職為例,給大家舉一個小例子吧。如果你的名字裡有生僻字,怎麼辦?

習慣比較好的人就知道,做簡歷的時候要把拼音加上,自我介紹的時候要多說一兩句話,解釋一下自己的名字,讓人知道你的名字怎麼讀、怎麼寫。其實,名字裡有生僻字不見得就是壞事,恰恰相反,這完全可以成為你展示自己的一個好機會。一句妙趣橫生的解釋,能讓別人牢牢記住你的名字,也讓大家對你刮目相看。

工作後,你最好也保持這個習慣,比如說做名片的時候也把拼音加上去——誰說簡歷或名片上不能注音的?格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形式總是要為內容服務的,不要看別人的模板上沒有這些,你就不敢加。能為他人著想,才是最好的學習榜樣。

還些人的郵箱比較怪,最好也說明一下。像我之前收到一個女孩子投來的簡歷,她留的郵箱名字就是她的名字全拼加“20008”。我按照該郵箱給她回了封信,併發簡訊提醒她查收,結果半天過去了,也沒見她給個迴音,讓我不由得生疑: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