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consciousness)之類的字,不見得和其他教義相關聯。切勿執著於任何文字。文字只是踏腳石,越早丟掉越好。

我偶而會引述耶穌或佛陀、奇蹟課程或其他教義的話,這麼做的用意不在比較,而是為了引導你注意一個事實,雖然靈性的教理所呈現的形式各有不同,可是在本質上卻始終只有一個。有些形式,例如古老的宗教,因為外相的層層裹覆,而使它的精神幾乎完全隱沒不現。這樣的影響至深且鉅,因此世人再也無法辨識出它們的深義,而它們轉化的力量也幾乎蕩然無存了。當我引述古老宗教或其他教義的時候,是為了顯示它們深蘊的意義,同時也恢復了它們轉化的力量,特別是對追隨這些宗教或教義的讀者而言。我對他們要說的是:真理是不假外求的。讓我教你如何探入你內在已經本自俱足的自性。

最重要的是,我在儘可能的情況下,把術語做中性化的表達,為的是能夠觸及更廣泛的讀者。這本書可以被視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項重伸,重伸那永恆的靈性教誨和所有宗教的本質。本書不是衍生自外在的資源,而是源自內在那個真正的源頭,所以裡面沒有理論或推測。我的話來自內在的經驗。如果有時我有咄咄逼人之勢,也是為了切入層層裹覆的心理抗拒,直搗你的內心深處,到那個你和我都已經知道了的地方,到那個可以頓見真理的地方。在那裡當你內在的聲音一說出:“是的,我知道這是真的”的那一刻,一股歡欣之情和昂然的生機便油然而生了。

第一章 你不是你的頭腦

開悟的最大障礙

開悟——到底是什麼?

有一個乞丐在路邊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個路人經過。“賞我幾個零錢吧?” 乞丐喃喃地說,順手伸出了他那頂老舊的球帽。“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路人回答說。接著就問道:“你屁股坐著的是什麼?” “沒什麼,”乞丐回答。“只是口舊箱子,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坐在上面。”“你開啟看過嗎?” “沒有,”乞丐說。“何必呢?裡邊啥也沒有。” “開啟看一下,”路人堅持著說。乞丐勉為其難地撬開了箱子,這時他喜出望外,滿臉狐疑,因為他看到箱子裡裝滿了黃金。

我就是那個沒有什麼可以給你,卻叫你看寶箱裡面的路人。我指的不是這個寓言裡有形的箱子,而是與你更貼身的寶箱——你的內在。

“可是我並不是乞丐呀,” 我知道你會抗議。

凡是還沒有找到他們內在真正的財富,也就是存在燦爛的喜悅,和伴隨而來不可動搖的平安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們擁有龐大的物質財富。他們無視於內在已經擁有的,不僅包含,而且還遠超過世間財的無限量的寶藏。他們向外攀援,追尋片面的享樂或滿足、肯定、安全感或愛。

一提起開悟這個字,我們便會在觀念中產生超人成就式的幻覺,我執喜歡保持這樣的方式,可是開悟只不過是與存在合一時覺受到的自然狀態罷了。它是一種與不可蠡測、不可摧毀的東西聯絡的狀態。那個東西,說來幾乎是矛盾的,它既是你,卻又遠超過你,它在名相之外能夠找到你的本性。這份聯絡感的喪失,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分裂的幻相。你便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知自己是一個孤離的碎片。恐懼因此而生,內在和外在的衝突變成了常態。

我甚愛佛陀用“離苦”這麼簡單的兩個字,把開悟給定義出來。這裡面沒有任何超人的影子,對嗎?當然就定義而言,它並不完整。因為它只告訴了你開悟不是什麼:不是受苦。然而卻沒有說明受苦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呢?這一點佛陀卻避而不談,他的沉默暗示了你必須自己去找出來。他使用反義,為的是不讓你的頭腦把它製造成一個可以去相信,或者一個超人般的成就,一個你無法企及的目標。可惜絕大部份的佛教徒無視於佛陀的苦心孤詣,卻一逕地相信開悟非佛陀莫屬,與他們無緣,至少這一輩子甭想。

你提到“存在”(Being)這個字,你可以解釋它的意思嗎?

存在就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一體生命,它超越那個充斥著無數形相且受制於生死的生命。然而本體不僅超越形相,也以最內在無形且不滅的本質,存在於每一個形相的內在深處。這意謂著它是你當下就可以觸及的最深處的自我和自性。不過你不要企求透過頭腦去掌握它。不要試圖去了解它。只有當頭腦靜止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它。當你臨在,當你全然而深刻地專注在當下的時候,存在才能被感覺到。不過它絕不可能被心智頭腦所瞭解。如果能夠對存在的覺知失而復得,並且安住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