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等等,講的是一個個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 年我採訪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觀念才發生了轉變。那是個初春的雨天,天氣很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裡安詳寧靜,小松鼠上躥下跳地覓食嬉戲。崔琦是沉靜的,毫無喜形於色的神情,甚至還有一點害羞,一再為已經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向我這個門外漢解釋他和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強磁場中共同相互作用的電子能形成具有分數分子電荷的新型粒子。我聽得一頭霧水,還含含糊糊地點著頭,心想如此懸殊的知識結構,這個採訪可怎麼做啊?我試圖進入他的人生經歷,他告訴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寶豐縣,乳名叫“驢娃兒”,直到10 歲也沒有出過自己的村子,每天幫助父親做農活養豬放羊。12歲的時候,他的姐姐介紹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到香港的教會學校去讀書。他的父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民,覺得家裡就那麼一個兒子,已經到了幫著幹農活的時候,不願意放兒子走。但他的母親對兒子有更高的期待,堅持要把兒子送出去唸書。小崔琦捨不得離開家,母親就安慰他說,下次麥收的時候你就可以回來了。然後把家裡剩下的一點糧食給他做了幾個饃裝在小包袱裡。這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