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邊區1940年改旱地為水地2。3558萬畝,1944年水地面積達4。1109萬畝。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41年為45。586萬石,1943年達181。2215萬石,實現了自給有餘,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除糧食生產外,邊區的棉花產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邊區原來不產棉花,經過大生產運動,植棉面積迅速擴大,棉花產量也逐年提高,到1944年達到了300萬斤(淨花),足夠邊區軍民穿衣之用。
在糧棉增長的同時,邊區的畜牧業也有相當的發展,牛的數量從1939年的15。0892萬頭,增加到1943年哦2。0781萬頭,羊、豬等的數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除此之外,整個延安地區以及整個邊區各行各業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不管是農牧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大生產運動,到1944年則辦起了11個造紙廠、2個肥皂廠、12個被服廠、8個工具廠、4個印刷廠、3個陶瓷廠、23個紡織廠等77個公營工廠,職工達12000多人。
至1943年,邊區的棉紗、布、鐵、紙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給。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與市場的活躍。邊區政府曾先後成立了光華商店、鹽業公司、南昌公司、土產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組織土產輸出,換取必需品輸入,以保證對軍民的供應,穩定邊區物價和貨幣。
同時,公營商業、合作商業與私人商業組成了遍佈城鄉的商業網點,方便了軍民的生產與生活。
大生產運動使得軍隊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物質生活,許多部隊實現了糧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或部分自給,由於軍隊努力生產,收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