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7部分

00噸級的寧字號炮艇,另改裝了1400噸級的“建安”、“建威”兩艦及“,戶山”、“武勝”、“德勝”、“威勝”、“公勝”、“義勝”、“誠勝”、“仁勝”、“勇勝”、“順勝”、“青天”等共13艘艦艇。至此,海軍艦艇的總噸位增至4。4萬多噸,力量大為加強。

然而既便是如此,中國海軍的實力依然遠遜於日本海軍。儘管中國陸軍也同樣都處於絕對的劣勢,但是陸軍畢竟國民政府還能仗著人多與日軍周旋抗衡,雖然敗仗不斷,然總還是有拼殺的本錢。

然而海軍就差遠了,與弱小的中國海軍相比,日本海軍堪稱巨無霸。此時的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285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為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只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57艘,五萬九千噸。因此以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備,只能進行偷襲、爆破以及逝水雷作戰。

儘管實力相差懸殊,但是面對民族危亡,中國海軍卻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戰鬥力。儘管各種艦艇在噸位、效能、火力上遠不如死敵日本帝國海軍,但海軍軍人卻無愧於中國海軍的軍魂,勇敢頑強的迎戰扶桑強敵,可以說戰至只剩下最後的一艦一艇。有些艦艇戰沉後,還是將其武器和零部件打撈上來繼續打擊日本侵略者。

但既便是如此,中日海軍之間的差距還是隨著戰爭的全面爆發而逐漸拉大,尤其是在江陰海戰之後更為明顯。

江陰古稱暨陽,這個上海與南京之間長江最狹窄的地段,江面僅寬1250米。借長江水之靈性,江陰小城扼長江咽喉。地理環境優越,便於貨運和徵收賦稅,江陰在唐代即為重要港埠。至宋代更是蕃舶常集,熙熙攘攘。南宋時便是我國沿海設定市舶司的11個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浪急湧高,峻巖夾持,只要在江陰兩岸安上幾門大口徑火炮,江中再龐大的艦隊也難以上溯,因此中日開戰之前這裡就成了雙方爭奪的重點。

1937年。隨著抗戰烽火的降臨,時任海軍部部長海軍一級上將的陳紹寬在這裡發起了二戰中國海軍戰鬥最慘烈,也是最後一次殘酷的海陸空作戰。在這場戰鬥中,中國海軍以自沉這種悲壯的戰術將長江航道封鎖,展開對日海軍最後一戰。

8月12日,兩個艦隊主力在江陰江面集合完畢,這次甲午戰爭之後海軍的第一次對外大型動員,全體海軍全體官兵皆懷高亢鬥志。誓與日寇決一死戰!但當艦隊在江陰江面集中完畢之後,滿懷熱血等待著“中國深望每人能盡其至責”旗令的官兵們,愕然發現他們將目擊中國海軍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自沉。一個國家的海軍竟要用如此悲壯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領水,真是滑稽而又沉重!

首批自沉的軍艦為艦齡最大的“通濟”練習艦、“大同”、“自強”巡洋艦、“德勝”、“威勝”水機母艦、“武勝”測量艇、“辰”字與“宿”字魚雷艇,這批軍艦大多為清代遺留的舊艦。

此外,海軍還向招商局與各民輪船公司徵集“嘉禾”、“新銘”、“同華”、“遇順”、“泰順”、“廣利”、“醒獅”、“華新”、“回安”、“通利”、“寧靜”、“鯤興”、“新平安”、“茂利二號”、“源長”、“母佑”、“華富”、“大簍”、“通和”、“瑞康”20艘輪船同時自沉以構成江陰鎖線。

因海軍部發現封鎖線並不完整而空隙甚多,隨後又徵用了“公平”、“萬宰”、“泳吉”等三艘民輪沉入封鎖線,在鎮江、蕪湖、九江、漢口、沙市等地繳獲的“吉安”、“貞安”、“福安”、“漢安”、“泰安”、“永清”、“德安”、“沙市”8艘日籍躉船也先後被拖到封鎖線鑿沉。

海軍部又請行政院訓令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緊急徵用民用小船、鹽船185艘,滿載石子沉入封鎖線的空隙中。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萬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擔。如果加上9月25日自沉的“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之中一共自沉老舊軍艦與商輪43艘,合計噸位63800餘噸。而隨著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的自沉,中國海軍在那一天失去了自己的主力。

海軍主力全軍覆沒之後,陳紹寬成了光桿司令,他的心情極其沉重,沒有了海軍的中國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萬里海疆的控制權。不過他不後悔。儘管主力全數沉在江陰,但是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