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渡儀式上解釋“紅蓋頭”的作用,說蓋頭的作用是透過這一形式完成一個過渡的儀式,使新嫁娘結束了在孃家做姑娘的生活進入到婆家成為媳婦。“蓋頭”被揭開象徵了女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生活轉折。回族新娘的蓋頭與漢族不同,它不是紅色的,而是黑色的。過去,回族婦女都戴蓋頭,少女戴綠蓋頭,老婦戴白蓋頭,新娘戴黑蓋頭。這是因為伊斯蘭教把婦女的頭髮列為羞體,必須遮蓋起來。現在回族婚俗中這一禁約也不太嚴格了。也有許多新娘開始把燙了若干花樣的頭髮露給外人看的。新娘子蒙蓋頭的習俗現在雖然很少存在了,但在舊時卻是中國最普遍最有特色的一種婚姻習俗。新娘子從上轎前蒙上蓋頭一直到下轎、拜天地,入了洞房之後才能由新郎掀開。否則,不蒙蓋頭,或者過早掀開都是要遭忌諱的。這一習俗曾使許多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生米做成了熟飯”。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往往都是新郎掀開“蓋頭”之時,才得見新娘的面孔,因而許多婚姻悲劇也就從這一瞬間拉開了序幕。
中國大多數民族都有哭嫁的習俗,即在新娘上轎前後要放聲痛哭,有的還邊哭邊唱著“哭嫁歌”。哭嫁的原因,是表示不願離開生身父母,去到一個陌生的家中生活。同時,也含有惜別少女時代的親友的心情。哭嫁有真哭假哭,或者說是真傷心的哭還是履行傳統習俗的儀式而哭的差別。如果婚姻不稱心,新娘不情願,那哭聲就很悲傷,是真哭,是對不合理的舊婚姻制度的哀怨和控訴;如果是心裡很高興,對婚姻很滿意,那哭聲就平平。還有新娘上轎時哭不出來的。這時孃家人就會覺得很難看,要勸新娘哭,送新娘的嫂輩們會半開玩笑地說:“哭兩聲吧,嘴裡哭,心裡願,不哭兩聲不好看!”再不哭,母親就要上前打著、擰著逼新娘哭了。因為新娘上轎時不哭,人家會說新娘子傻,沒教養,沒人情味,婚後兩口子也不會過好。哈尼族、土族等也認為新娘不哭嫁,意味著這門親事不吉利,婚後日子不美滿。
新娘上轎出大門後,女方家人隨即將大門關好。據說這樣做也是防止新娘將家裡的財氣帶到夫家去的。舊時漢族有此忌諱,如今臺灣仍頗流行。山西有送女出門之後為女兒祝福的習俗。據《清稗類抄》雲:“山西某縣,凡嫁女者,喜輿既出門,設幾於堂,女之母輒服大紅衣而坐其上。旁一人,持飴糖與食,且問之曰‘甜否?’必大聲應之曰:‘甜’。意謂若是,則女必為翁姑所愛寵也。無母,則父為之;無父,則伯叔父母為之;無伯叔父母,則疏屬或戚串為之。不行此禮,則視為不祥。”可知女兒出嫁後能否受翁姑的愛寵是女家最掛心的事了。這是家長制社會中產生的習俗禁忌。其重視的不是夫妻間的感情而是尊長的態度。反映在民間生活口語中,則表現為不說“娶妻”,而說“娶媳婦”;不說“嫁人”而說“過門”等等,都是從屬於家長的說法。土家族新娘出大門後,女方几位老者即站在大門口,朝著新娘離去的方向大喊:“丫稍—丫稍—丫稍口扶。”意即“福運回來喲,福運回來喲。”從大門口一直喊著走回經堂。以為這樣,就可以把新娘帶往夫家的福氣追回來了。否則,新娘會將孃家的福運瑞氣帶往婆家。由此可見,“福”當是自私專有的。雖是兒女親家,也是相爭不讓的。
第二部分
第28節 嫁娶禁忌(4)
(12)途中禁忌
中國人觀察事物,總愛以對稱的心理去補充想象。上對下,左對右,前對後,始對終等等,都容易產生這樣的聯想。因而,“始”總是帶有徵兆(兆頭)意義的。開始的時候怎麼樣往往便認為最終也會有相應的結果,所謂“一好百好”、“一順百順”。這種信仰觀念在嫁娶中也反映得很突出。把新娘子接上轎往男家抬去。這途中便是一對夫婦始合陰陽之“始”。所以,這一段路是帶有兆示意義的。如果一路平安,未犯忌諱則新娘夫婦便大吉大利,如果有什麼忌諱的事情發生了,便不是好兆頭。所以,必須採取一些避忌的措施和違犯禁忌後的破法以確保吉祥,祛祓兇患。
新娘子忌三相,即上轎、下轎和坐帳的方向。這是迎親前就看好了的,大多數是聽信風水先生的。不過既然有人說了這樣的方向好,便不敢違拗,最好照此辦理。風水先生正是投機於民間這種“慎行篤誠”的迷信心理。
中原一帶,漢族結婚行轎的習俗中,有“東來西走,不走重道”的規約。即轎來和轎去的路不能一樣。這或許是怕“重”字諱,擔心走重道要重婚。豫北民間有“走回頭路,夫妻不能白頭到老”的說法。又或許是怕一些惡鬼邪祟等在那轎來的道上搗亂使壞。繞道一走,那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