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穿黑衣會使死者轉生為驢。有些地方忌用黑色,必用紅色。俗以為人死後要上剝衣亭的。穿上紅衣,剝衣鬼見到紅色,就以為已剝出了血,會停手不剝的。否則,若是隻穿了黑衣,剝衣鬼非把皮肉剝爛不可。不過,黑色尚未見有官方從制度上的明禁,其兇色的俗見,還是流行於民間,其忌諱純黑的慣習,也是由不同地域內民眾的心意自然調節的。
另外,有些顏色有一定的場合氣氛中也有兇色的性質。例如紅色。紅色一般是吉色,有喜慶的性質,常用於婚嫁、生子、過年過節等喜慶日子。但紅色又與血色同,因易引起傷害、流血的恐怖感,所以,喪葬期間禁忌穿著紅色衣裳,惟恐衝犯鬼魅、神靈。且紅色屬陽,其與太陽色同,黑色屬陰,穿著紅色也恐陰陽不調,恐對逝者不利。舊時國殤禁忌一切人等服飾紅色。曾有一段相聲,諷刺某皇帝駕崩時禁忌紅色,竟要人把紅糟鼻子也用藍墨水染了。可知喪事忌紅之慎重。古時有人說,白色“於凶事為吉,于吉事為兇”。而紅色卻是“于吉事為吉,於凶事為兇”。二者正好相對應起來,白色是相反於吉、兇之色,紅色則是相同于吉、兇之色。此亦為中國民間關於顏色禁忌的一項趣事。
(4)豔色忌
濃妝豔抹,穿著華麗,在中國民間也是犯忌諱的。俗以為服飾的色彩是應當與人的年齡、相貌、品行、德才相符合的。如果不相符合便有“超越本分”之嫌,被視為一種“越軌”行為。女人豔妝過分被視為輕浮下賤之人,男人穿著鮮亮過頭,被視為浪當好淫之輩。所以過去中國人服飾色彩單調,女人非紅即綠,大紅大綠,而且紅色只限三十歲以下女人穿著。
俗話說,“紅到三十綠到老”,男人非藍即黑,灰藍黝黑,四十歲以上的男子就要少穿藍色了,否則,怕人家說“不合適”,說“老來俏”。如今,這種禁忌已經逐漸被打破,人們在穿著上日益考究起來,服飾的色彩也越來越鮮豔,越來越多樣化起來。
以上談到幾種服飾的顏色禁忌,除了顏色的崇尚與否常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一點需要補充說明以外,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對某種顏色的好惡,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一點尤其在族徽、國旗等集體意識的標誌中最易得到顯示。據說中國曆代服飾“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復夏制尚黑,漢復周制尚赤;到了唐代服色尚黃,旗幟尚黑,宋沿襲,元尚黃,明改制取法周、漢,用唐宋旗色而服色尚赤,清又復典。”民國尚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尚赤。國民黨尚白,共產黨尚赤。而崇尚的反面,便有所諱忌。現代史上曾有稱“國統區”為“白區”,稱共產黨人為“赤色分子”的說法,都是以顏色論轄區和政見的。其中有對顏色的崇尚,也有對顏色的諱忌。可見顏色於服飾裝點方面是有著象徵意義和禁忌意義的。
第四部分
第51節 材料禁忌
嚴格地講,顏色也屬材料之一種。這裡所說的材料主要是就服飾的用料質地而言。古時有禁忌用車帷帳做衣服的習俗。據《風俗通義》雲:“俗說帷帳車不可作衣,令人病癘。”滿族人忌穿狗皮衣,忌戴狗皮帽(參見本書“動物禁忌”部分)。清代在莊重的場合下,忌穿著亮紗做的服裝。據《清稗類抄》雲:“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民間紅布是一種服飾禁忌訊號。豫北一帶,小孩種牛痘後,在外衣胳膊袖上縫製一個紅色“小公雞”或“紅布條”以為禁忌觸碰的標誌;某處生瘡化膿了,也在外衣該處綴一紅布塊,禁忌碰撞;鬧眼病時,在眼鏡上系一紅布條,以防傳染。民間做壽衣時材料忌用緞子,恐有“斷(緞)子絕孫”之虞。舊時還忌用帶“洋”字的布料。洋布,過去是對應農家自制的土布而言。雖然質量好,色澤鮮,價格也便宜,但喪葬時還是禁忌用於壽衣的。因為“洋”字諧同於“陽”字。壽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穿了壽衣就要到陰間去了,帶洋字的布料會使壽衣帶有“陽間”的含義,而去陰間的人就用不上了。這樣做了也是白做的,所以忌用。另外,還有一些出於技術性的考慮,如土葬時怎樣長久保持屍體不腐;火葬時怎樣不致燒不化等等,也有一些服飾禁忌,因多屬經驗的而非俗信的,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
款式禁忌
服飾款式禁忌,主要是指一般普通民眾的衣冠製作式樣中有關信仰的禁忌。與衣冠款式有關的禁忌原則,有兩點是中國人最具特色的。一是裸露的禁忌原則,二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禁忌原則。這兩點都於前文人體禁忌中提到過。
裸露肉體是中國封建禮教所嚴格要求避忌的。在服飾款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