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筆記》一文,她的理論和跨文化分析指出,所有的社會都存在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體系:它是“一套安排,在其中,人類的性和生殖這種生理的原始物質被人類的社會干預所塑造,以傳統的方式加以滿足,無論這些傳統方式有多麼糟糕。”(轉引自Glover; et al。; PXXIV) 1999年在英國廣播公司開展了一場辯論,達爾文主義哲學家克羅寧(Helena Cronin)提出,存在於兩性之間的深刻的心理差別可由達爾文進化論加以解釋:由於男性為爭奪女性而競爭,女性謹慎選擇配偶,這就意味著,男性由自然決定比女性更具競爭性,更野心勃勃,更有地位意識,更投入,更一心一意,更不屈不撓。這是一個我們應當接受的幾百萬年的事實。男性有一套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女性有另一套思維和行為方式,它們跨歷史跨文化地保持基本不變。�ipp; 2) 社會建構論者格里爾(Germaine Greer)則指出:“我同意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有很大區別……但是我也相信,男人為創造男性氣質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他們行為方式的許多方面是高度文化式的,極端變化多端,能扮演多種角色的,能夠被很快加以改變的……事物不能違反生理學,但是關鍵的問題在於文化參與制造了生理學。”(轉引自Tripp; 2) 格里爾認為,社會性別就是所謂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按照格里爾的模式,社會性別只能被理解為一種可變的不確定的文化建構。男女兩性的思維、行為和互動主要是由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決定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時期有著顯著的不同。不同的文化對所謂生理學“事實”有著不同的解釋,比如對母性的解釋就很不同。 從政治上看,克羅寧的模式是保守的:如果人類行為和心理只是在長期的進化中才能改變,那麼在短時間內就很難看到變化。格里爾的模式則是激進開放的:人是社會的產物,不停地適應和發明,發展和變化。如果性別結構是文化環境建構的,那麼它就像文化一樣可以受到政治的干預,發生巨大的改變。過去不可想象的事物最終將會變成可以接受的。 3、化裝和表演理論 在社會建構論的思想流派中,有一大批思想家,他們的精彩論述為我們開啟了觀察性別問題的嶄新視角。尤其是瑞維爾(Joan Riviere)的化裝理論(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和巴特勒的表演理論,更是重寫了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區分的理論。 瑞維爾是弗洛伊德的一位分析物件,後來成為心理分析家。她的內心是男性的和高度智慧的。她本人在男權社會中就是化了裝的,假裝成一位傳統女性。她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做到既有智慧,又做女人,如何做一個知識女性。她的思想原本已被埋沒,後來由於拉康在著作中提到她和她的化裝理論,才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她所謂的化裝就是戴上女性的面具,化裝成女性。她的情況屬於女性在內心認同男性,但在表面假裝成女性。在化裝時,一個女人似乎在模模擬正的女性,但是所謂真正的女性不過是模仿和化裝而已,它們是一回事。 對化裝理論具有最強烈感覺的人是尼采,他受到女人、真理、面具和女性主義的煩惱,他說:如果女人沒有做二等角色的直覺她就不會有追求時髦的天才。“她最藝術的一點是欺騙,她最關心的是容貌和美麗。” 拉康也從社會建構論角度專門論述過性別角色問題。他認為,社會性別角色是面具,而不是規範。他舉過一個著名的例子:一列火車進站了,一對小兄妹面對面坐在火車包廂裡。當火車停下來時,他們透過車窗可以看到站臺上的建築。哥哥說:“看呀,我們到女廁所了!”妹妹馬上反唇相譏:“傻瓜,你難道看不出我們到了男廁所了!”(轉引自Tripp; 169)這個例子旨在說明:第一,像孩子一樣,我們看不到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關係的結構,我們受到結構權力的影響,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我們根本不能辨認出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體系控制和侷限我們的行為的程度。第二,兩個孩子都用對立的性別來界定自己的位置。男孩只看到女廁,女孩只看到男廁。另一性別的事對於我們來說總是秘密。第三,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區別是以語言的形式出現的,並不是自然或生理的事實。總之,社會性別在拉康看來並不是建立在任何主體的固有的、內在的、本質的性別特徵之上,而是建立在與另一性別的符號對比之上的。第四,從所指到能指的整個體系最終是人為製造的,並沒有自然或公正的理由。一個廁所(或一群人)被稱為女性,另一廁所(或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