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善惡相報的因果律,但範縝所描述的墜茵墜溷現象,本身具有極大的偶然性、不確定性、隨意性、不自主性,恰恰是佛教無常觀念的最好說明。

3.求不得苦,愛別離苦

人生在世,充滿了種種欲求。欲求是與生俱來的生命的本能衝動。諸法無常,眾人都執以為常,這就導致了痛苦。欲求脫離痛苦而不得,欲求長享歡樂而不得,欲求實現理想而不得,都會引起煩惱與痛苦,這就是求不得苦。“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鶯》, 李商隱以悲劇性的人生體驗,對“求不得苦”感受尤深。像流鶯、哀蟬、杜宇,他用悽惋的歌聲表現了對理想境界之死靡他的熾烈追求和追求幻滅的無限悵惘:“紫府仙人號寶燈,雲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無題》理想的境界是如此可望而不可即,他徒有一腔的追求、嚮往,卻又因無常變化而難以實現。

別離愛戀的境界,或與所愛之人別離時,人們往往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人在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都有所喜愛,但是諸法無常,相愛的人偏偏要勞燕分飛。天倫和樂,情深意篤,卻終不免父子東西、兄弟南北、鴛侶離析,甚至禍起不測,生離死別!對愛別離苦的詠歎,也是李商隱詩歌的主要內容。“露如微霰下前池,風過回塘萬木悲。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燕作》“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離亭賦得折楊柳》 如果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還在絕望中隱約透出一線希望的話,那麼“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四首》其一則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令人悽惋欲絕!

李商隱對人生無常之苦的體驗是如此深切,在深層結構上為他走向佛學、尋求超越奠定了心理基礎。

二、超越痛苦的禪學觀照

佛教認為,人世猶如一間朽壞了的房子,燃起了熊熊大火,而芸芸眾生貪戀欲樂,遊戲其中,醉生夢死,不願脫離火宅。如同眾象之王的法王佛陀,經過這間破朽失火的房子時,以其悲天憫人的襟懷,忍不住頻頻顧視受苦受難的眾生, “過朽宅以銜悲,頻回象視”李商隱《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序》, 從而設立種種方便,使眾生脫離火宅。在佛陀設立的種種拯濟眾生的方便中,禪學便是其一。佛學傳入中國後,士大夫階層最感興趣、從中汲取養分最多的,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禪宗。李商隱以其深邃的感情體驗,感悟到了有求皆苦、無常幻滅的佛教真諦。生活在禪風大熾的晚唐時代,他交往得最多的佛徒是禪宗僧侶,他超越痛苦的途徑也是禪宗的觀照,即不二法門。“不二”,亦稱“無二”、“離兩邊”,指對一切現象無分別,或超越各種區別。“法門” 指入道的門徑。禪宗將超越一切差別境界的不二法門,作為處世態度和禪悟的極則。李商隱透過不二法門的禪學觀照,超越了時空、順逆、圓缺、得失、物我、色空等相對的二元觀念,表現了大小相即相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凝聚於當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時空觀念;圓缺一如、當體即空的情感內省模式;以及泯除物我、忘懷順逆、把握現境、隨緣自適的審美襟懷。

1.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佛教根據禪定修行的結果,勾畫出獨特的宇宙圖式,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說。下至地獄,上至梵世界,各有一個太陽和月亮周遍流光所照的地方。如此的一千個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因一大千世界包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是由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的無限空間。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如微塵,如恆河沙數此處採用通行的看法。李商隱《安平公詩》“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恆沙”,正是佛教宇宙觀的反映。宇宙曠遠廣袤,無邊無際,沒有空間的限量,在無限的空間裡,有無限的森羅世界。所以,在佛典裡,“恆沙”不但象徵世界之多,而且象徵世界之小。詩人之所以能獲得這種感悟,是因為主體精神無限提升,高踞於宇宙人生的絕巔。此時俯視下界,一切的一切都微如塵煙。在佛教看來,諸法無常,諸相非相,動靜來去,都是無常幻影。不但大小相狀為空,就連微塵世界裡的眾生七情六慾也都是空的。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正因為有這樣的觀照,李商隱《北青蘿》才有“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的泯滅愛憎、心境澄明的超悟之境。有了“世界微塵裡”的認識,就會鄙棄塵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