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這是論文的主體部分。迄今為止,學術界出版了若干種研究禪宗詩歌的著作,也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這類著作多是對文人禪詩的研究,對禪宗本身的詩歌卻往往避而不談。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隻言片語,語焉不詳。並且,這些研究多采取站在外部的、純客觀的角度,由此導致了禪詩研究內容與角度兩大缺憾。
該論文指出,禪詩研究的基點應是對禪宗本身詩歌的研究,五家七宗禪詩是禪詩研究的基點和重點。現當代禪詩研究的癥結在於缺乏理性與悟性,偏離了禪詩研究的重心,僅是將禪宗術語與文人詩歌作機械類比,流於片面化、簡單化。而研究禪詩,必須理性與悟性並重,既要入乎其內,進行直覺感悟,以心印心;又要出乎其外,進行理論反思,冷靜審察。因此,與現當代禪詩研究不同,作者旨在闢出一條理性與悟性並重、詩情與禪韻兼美的新思路、新視域。論文以獨特的觀點,廣博的視角,翔實的資料,闡明五家七宗禪詩的禪悟內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性。這部論文的主要觀點,已相繼在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問世後,將可為禪詩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佛學》1999年春季號第358頁
《人文雜誌》2000年第2期《卷首?導讀》說:
圓融觀念矚目於世間一切對立、差別和矛盾的消解、統一與和諧,這是吳言生先生精彩文章《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詩禪思的影響》中所揭示的禪思禪詩的美感特徵之本。其實,這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新華文摘》2000年第7期摘要說:
吳言生在《人文雜誌》200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有眾經之王美譽的《華嚴經》,蘊含著深邃靈動的禪悟思維。華嚴的圓融境對禪思禪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禪宗充分汲取華嚴精華,對華嚴宗旨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禪思詩情得到摩蕩昇華,形成了禪宗的時空圓融境、理事圓融境、事事圓融境、現量直覺境,表達了禪宗詩歌獨特的審美感悟,使得作為禪悟載體的禪詩呈顯出帝網交光、珠珠迭映、圓美諧和、重重無盡的美感特質,蘊含著豐厚靈動的佛心、禪韻、詩情,在中國禪林詩苑綻放出淨域奇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枝枝互依倚,花光交相映。華嚴與禪的圓融境,矚目於世間一切對立、差別和矛盾的消解、統一與和諧,既是禪思禪詩的特徵之本,也是人類一切審美與藝術創造所孜孜以求的至美境界。
我知道,這些與其說是對論文字身水準的評介,還不如說是對論文的期望。我願意將它看作對我的鞭策,因此,2000年6月,我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後,又用了整整半年時間對論文進行增補和調整。現在將它出版,也算是我迄今為止體證佛心禪韻詩情的一個小結。
禪學三書在寫作、修訂、出版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援:
感謝陝西師範大學江秀樂書記、趙世超校長、張建祥校長、呂九如校長、杜鴻科校長等領導,以及相關院、處的領導和同志們,他們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獎掖學術的政策、行動,使禪學三書在良好的氛圍中撰成;
感謝陝西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諸位先生,特別是尤西林先生的支援,本書獲2000年陝師大出版資助;感謝陝西省學術委員會的支援,《禪詩研究》獲2001年省優秀博士論文獎;
感謝餘恕誠先生、陶文鵬先生、王生平先生、張積玉先生、楊立民先生等對禪學三書的關心和支援;
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的校、系學術評審組和科研處等有關領導,惠聘我進入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感謝中國佛教著名學者的大力支援。來京之後,我得以向黃心川先生、湯一介先生、杜繼文先生、方立天先生、樓宇烈先生、楊曾文先生、方廣?先生等名家請益,承蒙諸位先生不棄譾陋,點睛、印心,並賜惠寶貴資料,使我受益良多。特別是我所在博士後流動站的指導教師方立天先生,對禪學三書的定稿,給予了非常具體的指導,他傳授給我的心法,將使我受用終生;
感謝臺灣的吉廣輿博士、何照清博士,他她們在百忙之中給我寄贈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感謝中華書局宋一夫經理對禪學三書的出版支援;感謝沈錫麟總編、胡友鳴主任、袁靖小姐對拙稿提出寶貴建議,為拙稿的編輯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
其他種種殊勝因緣,限於篇幅,難以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