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勇》“匙好挑飯,箸好夾菜。”《密庵語錄》 學僧與元靜的對答,生動地道出了楊岐禪平實無華的特點:

問:“如何是山裡禪?”師曰:“庭前嫩竹先生筍,澗下枯松長老枝。”曰: “如何是市裡禪?”師曰:“六街鐘鼓韻咚咚,即處鋪金世界中。”曰:“如何是村裡禪?”師曰:“賊盜消亡蠶麥熟,謳歌鼓舞樂昇平。”《五燈》卷19《元靜》

不論在山林、鬧市還是在鄉村,楊岐宗的禪悟都與眾生日用息息相關,隨和而親切。然而,楊岐禪除平實無華之外,還有著陡峻直截、內具圭角的特點。宋惠洪稱:“楊岐天縱神悟,善入遊戲三昧,喜勘驗衲子,有古尊宿之風。” 《禪林僧寶傳》卷28《守端》點明瞭楊岐禪外圓內方的特點。從楊岐宗禪機的實際情況來看,楊岐禪風靈活多變,雍容平淡處如前所述,其直截了當處,則一似金剛圈、慄棘蓬,頗有臨濟那種痛快淋漓、不容擬議的風格。楊岐室中問僧:“慄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透?”禪僧謂此慄棘蓬、金剛圈是 “昨夜發新雷,毒蛇離窟穴。居常口不開,踏著迸鮮血”《頌古》卷39或庵體頌, 形象道出了楊岐禪風的另一面。楊岐金剛圈、慄棘蓬,“不容淺見衲僧會,唯許通方作者知!”《圓悟錄》卷2可見楊岐禪風,看似尋常最奇崛,外無圭角而內具機用。前人論馬祖所傳宗旨,謂其門徒百丈懷海得其大機,懷海弟子黃檗希運得其大用,其餘諸人,不過隨聲唱和而已。兼得其大機大用者,則首推方會文政《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序》。 楊岐不僅兼具臨濟、雲門二宗風格,而且兼得馬祖道一的大機、大用,加上他靈活的教學方法,顯得渾無圭角,因此,佛教史家稱他“宗風如龍”。不論楊岐禪風呈現出哪一種風貌,它們都有著共同點,這就是在楊岐宗的禪學感悟中,洋溢著濃郁的詩情畫意。楊岐禪的詩學特質,亦正如楊岐與學僧的一段對答:

僧問:“如何是楊岐境?”師雲:“獨松巖畔秀,猿向山下啼。”進雲: “如何是境中人?”師雲:“貧家女子攜籃去,牧童橫笛望源歸。”《古尊宿》卷19《方會》

學僧問什麼是楊岐所證悟到的境界,楊岐雍容接機,隨手拈來,而妙趣天成。獨松吟風、群猿啼嘯,都是在宣說摩訶大般若。但此種聲音,只有心性澄明之人才能感應。沒有定性者,若經行此路,則未免巖崩股顫,猿啼斷腸。楊岐境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貧女在這裡可以得到山花野果,學道者在這裡可以得到維持慧命的資糧。牧童橫吹短笛,向水草豐茂處放牧;悟道者瀟灑不拘,向人性的源頭回歸。楊岐應對學僧的話語,完全是哲理化、禪悟化的詩句,詩意語言所具有的形象生動、凝練含蓄、意義多元等特質,為楊岐應答學人提供了絕佳的材質。本章擬從楊岐禪風出發,來探討受楊岐宗風影響的楊岐宗禪詩美感特質。

一、“超越對立”的詩禪感悟

楊岐說法,直指本元心地,剿絕二元意識兩頭,纖塵不立。一次楊岐結束說法下座,九峰勤和尚把住說:“今日喜遇同參。”楊岐問:“同參底事作麼生?”九峰說:“九峰牽犁,楊岐拽耙。”楊岐追問:“正當與麼時,楊岐在前,九峰在前?”九峰正欲擬議,楊岐託開說:“將謂同參,元來不是!”《五燈》卷19《方會》楊岐使出陷虎之機,意為既是同參,就不應有在前在後的分別。九峰意隨語轉,念頭才動,早被楊岐當下勘破。起心即差,動念即乖,楊岐宗人對機多闡此旨。洞山示眾謂“須知有佛向上事”,僧問如何是佛向上事,洞山說:“非佛。”雲門解釋說:“名不得,狀不得,所以言非。”大慧指出: “二尊宿恁麼提持向上事且緩緩,這裡即不然。如何是佛向上事?拽拄杖便打,免教伊在‘佛向上’垛根。”《大慧錄》卷7大慧主張用釜底抽薪法,將趨向“佛向上”的意識剿絕,較之種種語言提撕更為徹底。大慧指出,了悟之境,泯除了一切差別對立,“儒即釋,釋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聖,聖即凡;我即爾,爾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攪成一味;瓶盤釵釧,熔成一金”《大慧錄》卷28, 容不得任何二元心識的揣度妄想。圓悟指出,“禪非意想,以意想參禪則乖”《圓悟錄》卷7, “春色無高下,華枝自短長”同上卷9, 在如如的本元狀態裡,沒有高下之別,而人們之所以有短長之分,是因為心裡有了計長較短的意念,因此,要“兩邊俱坐斷,一劍倚天寒”《圓悟錄》卷18。 “兩邊”是相對的認識方法,要使相對的認識成立,至少要有兩種東西相對立比較,才叫做兩邊。如善與惡,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認識。將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