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百六十一章 柩前即位

因為國喪之期,新君登基亦不可披紅掛綵,於是在一片素白的喪服和白幡之中,李治的登基大典匆忙開始。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到太極殿的簷角上時,鐘鼓樓清脆的鐘聲敲響,鐘聲節奏緩慢,悠悠揚揚在全城迴盪,長安城四品以上官員及各國使節近五百餘人站在太極殿前的廣場上,黑壓壓的人群聚集一處卻鴉雀無聲。

辰時一刻,鼓聲隆隆,四十九名大漢抬著金色御輦,緩緩從後宮走出來。

李治跪坐在御輦上,頭戴帝王金冠,金冠前十二根玉旒垂下,遮擋住他的面容,令人心生敬畏,身上穿著明黃龍袍,手上握著一隻玉璧。隨著御輦緩緩前行,一股帝王威儀撲面而來。

廣場上的群臣和各國使節同時跪地,山呼皇帝陛下。

因為時正國喪,登基大典所用禮樂皆廢,所有大典樂器設而不作,準鳴者僅有鐘鼓樓的鐘鼓。沒有喧囂的禮樂,李治的御輦踩著隆隆的鐘鼓聲徐徐而進,反而更平添了幾許威嚴壓迫,百官無不敬畏拜服。

入太極殿,新君升座,尚書省右僕射長孫無忌立於李治身側,手執黃絹唱名,百官群臣依名而入,向新君行跪拜禮。

冗長的禮儀過後,鐘鼓聲頓止,太極殿內一片寂靜。長孫無忌往前走了兩步,面容肅穆地環視群臣,揚聲道:“臣長孫無忌,奉旨宣《即位大赦詔》,諸公鹹聞,有司頒行。”

群臣再拜。

長孫無忌腰挺得更直,聲音洪亮地道:“……大行皇帝奄棄普天,痛貫心靈,若寘湯火。思遵大孝,不敢滅身,永慕長號,將何逮及……”

即位詔書很短,二百來字唸完,群臣三拜。

長孫無忌又道:“新朝年號事宜,經三省諸臣工商議,陛下納準,《周禮》曰:‘示祈福祥,求永貞’,元德充美曰‘徽’,是故,自元旦始,大唐改元‘永徽’。”

…………

…………

略顯倉促的登基大典之後,太極宮繼續國喪大禮,八百僧人道士做足了七日道場法事,貞觀十九年五月初六,新君李治與朝臣們將李世民的遺體送入昭陵。

清晨細雨紛紛,位於醴泉縣的昭陵外,朝臣們跪在泥濘的鄉道旁,四十九位禁軍壯漢抬著棺柩,朝昭陵蹣跚而行,八百名僧人道士盤坐於地,唸誦往生經文,李治身著喪服,一手扶著李世民的棺柩,踉蹌跟著隊伍走。

天地低昂,黑雲壓頂,道路兩旁冗長的牛角號嗚咽吹響,迴盪在空悠悠的山林外,靈柩後方是黑壓壓的送葬隊伍,從文武百官到羽林禁衛,還有數以萬計自發前來的平民百姓。

昭陵陵園佔地約三十萬畝,功臣陪葬者數十,其中包括了名將秦瓊,和有名的諫臣魏徵等,李世民在世時都曾下旨賜這些從龍功臣陪葬昭陵的殊榮。

更重要的是,貞觀九年去世的長孫皇后也安寢在這昭陵中,這座陵園實則便是李世民夫妻二人的合葬墓。

昭陵的規模不算大,當初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便曾有過叮囑,陵墓不可大興土木,勿使勞民傷財,李世民確實做到了承諾。昭陵最初只是醴泉縣九嵕山主峰下挖出的一個石窟,同時它也是古往今來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長孫皇后逝後,李世民只動用了少量的民夫工匠稍作修葺,貞觀九年後,又陸陸續續改動擴建了幾次,規模都不算大,所以昭陵至今看起來仍有些簡陋。

李世民的棺柩在泥濘地裡彳亍而行,行至陵墓石門前,李治與群臣扶柩痛哭嚎啕,在僧人們的經文聲中,棺柩被禁衛徐徐送入陵墓內,這位古今難見的偉大帝王與一生摯愛的妻子終於長眠於陵墓中,永遠告別了人間。

李素站在開啟的陵墓石門外,定定注視著這座滄桑古樸的巨門,門內一片漆黑,與外面形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扇門彷彿分隔了陰陽兩界。

常塗今日穿著盛裝,並非宦官常穿的絳紫色袍服,而是一身雪白的圓領長衫,稀疏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向上挽成一個嚴謹的髻,用一支翠綠的玉簪固定住,整個人看起來像一位洞察世事滿腹韜文的學者。

李素神情複雜地看著他,嘴唇張了張,卻不知該說什麼。

常塗站在陵墓石門前,卻先朝李素笑了笑。

“李縣公,你我今日就此別過了。”

李素嘆息道:“常公公若不願……”

話沒說完,常塗搖了搖頭,打斷道:“生死追隨陛下,是我當年發過的宏誓,李縣公莫再說了,汙了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

李素只好嘆了口氣,黯然不語。